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物流管理学生职业价值的观教育

(2020-05-13 15:09:00)

  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一直是高校研究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各高校更是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紧随国家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的脚步,高校也应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一、“物流热”与物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难的供需矛盾

  我国的现代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现实当中,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学生并不多。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14、2015届毕业生对口就业仅占毕业生人数的17.27%和13.91%。为什么“物流热”、物流产业巨大的缺口的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两者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呢?究其原因,既有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2月,物流业被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我国的物流业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较落后等问题。这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或很少从事物流行业。1.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西部地区也在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但总体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缓慢,很多物流企业管理仍处在原始人力状态,这多少打击了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积极性。2.物流管理制度仍未完善。我国物流业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无统一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物流企业效益降低,物流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对等。这也使得愿意从事物流业的毕业生人数减少。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对职业期望值较高等缺点。这些缺点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1.学校的原因。从高校培养的角度看,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多是从经济学相关专业转型到物流管理专业,“半路出家”导致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和实际物流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时多是理论讲授,缺乏物流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案例,物流实践操作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校没有重视物流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合作,仅靠学生毕业前仅一个月的短期专业实习实践很难让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规律和工作经验。此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有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对学生就业求职、应试技巧等方面重点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涵的教育引导。这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着只重薪酬、盲目择业的心态,对职业前景迷茫。2.学生自身原因。(1)学生就业期待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我国物流企业最缺乏懂得物流实际操作的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多数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困难。(2)双向选择就业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责任奉献意识减弱。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将个人发展、薪酬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就业时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而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往往是从基层干起,做一些类似底层的苦力工作,这让缺乏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大学生没有办法接受。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加深对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物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东北师范大学薛利锋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着力构建‘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笔者认为这一体系也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上。

  (一)以“知”为基础,开展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教育

  认知影响行为。对物流职业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流管理职业能力,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充分认知,才能使毕业生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同时,学校应根据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对应的物流职业技能教育,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以“情”为动因,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自觉把自身成才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热爱自己的职业,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个人价值,使学生养成“祖国繁荣我有责,产业发展我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意”为重点,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意”是大学生践行职业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学校应进行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鼓励学生确立职业奋斗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事业心,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物流职业道德意识和物流职业行为规范。

  (四)以“行”为关键,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价值意识最终通过职业实践体验行为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应建立物流实习见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际职业岗位的锻炼实践,巩固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做好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念。

文章来源:国际货代 http://www.takesend.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