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寓言创作谈刘振华

(2023-04-16 13:42:36)
分类: 文学理论

 寓言创作谈       刘振华

      我对寓言文学创作没有理论可言,所谈也仅是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感想而已。
      关于寓言的创作,我想了两个字——一个是“正”,一个是“雅”。我给“正”下的定义,是指寓言作品的语言要规范,要附合汉语语法,不要用网络流行的怪词怪语,不能一味地调侃、玩弄文字、低俗化、带有痞子味等;要以能上教科书、老师能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能阅读为原则。是谓“正”。举个不相干的例子,比如,龙飞凤舞的草书写得怪好看,但它只能供人们作为艺术品欣赏,不能用它印刷课文;印刷课文,必须得用宋体字或楷体字。至于作者写的寓言教科书选不选,那是别人的事,自己按没按“正”的要求写,是自己的事。再说“雅”字。“雅”,就是指作品要有文采,用词要准确、生动,要有文字美,意境美,诗意美,在阅读时读者想象中要有画面美。有评论家说,“意境”二字有两层意思,“意”是诗,“境”是画。这就说明了寓言意境的重要性,有没有诗意,有没有画意,这与作者所选用的寓言角色形象、设置的环境场面、故事情节,有密切关系。白描文体,有简洁清新之美;淡墨淡彩的文体,有空灵之美;浓墨重彩的文体,有词藻华丽之美。当然,行文要自然流畅,用词准确得当,切忌追求堆砌词藻,过分雕琢。所用词汇,要与通篇文字风格相协调,避免锦缎上补麻包片补丁,或麻包上补缎子补丁。以上就是我想的所谓“正”和“雅”的原则,请方家教正。
      一个人的作品,根据所选题材,可有多种风格。比如你的故事题材是繁华都市灯红酒绿的热闹场面,自然与窄街陋巷中的鲍厨工匠、小商小贩、酒鬼乞丐题材不同,更与田野农夫、水边钓者的题材不同;人物不同,场面不同,见啥人说啥话。选词造句,怎样描写人物,怎么营造环境,人物话语要附合角色的特定身分。我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候费两三天时间,还找不到一个准确、生动、典雅的词。手底下放着《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图解词典》、《词林》、《中华成语词典》,觉得还不够用。有些词语在词典上根本查不到,没办法只好去问农夫、问木匠、问铁匠、问老年妇女,访问不同地区的人互相印证同一个方言词,很能解决问题。
   在拟人寓言中怎么选择角色问题。在寓言中,除了人物寓言外,还有很多非人物寓言,也叫拟人寓言。这种寓言的特点是让动物、植物、无生物、天象及词语概念等,做寓言的角色,叫它们像人一样思考、说话、行动。就是把非人当做人来写。怎么合理地选用这些非人角色呢?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们的自然物性与社会类型性要紧密地切合或部分切合,最起码在某一点上能够切合,并且拟哪种人,要像哪种人;能让读者联想到这个非人角色指的是社会上的哪类人,因为人与非人之间有相切合的地方。否则,选用的非人角色就是不合理的,是失败的;毫无疑问,写的这篇寓言是不能成立的,也更谈不上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了。
      寓言角色的名字如何选用问题。有些动物的正规学名很没意思,而它的俗名倒很有文学色彩,就不妨用它的俗名。比如,我写《水獭和胖头鱼》这篇寓言的时候,就遇到了如何选择角色名称问题。“胖头鱼”是“花鲢”的俗名,正规的学名叫“鳙鱼”。花鲢之所以有“胖头鱼”这个绰号,是因为这种鱼的头特别大的缘故。在寓言故事中,水獭骂胖头鱼说“今儿个,我倒要看看你胖头鱼的头究竟有多大”;平时我们在嘲笑、挖苦、奚落、贬损某人时,说他“你的头算大”,意思是此人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眉眼高低、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自己价值几何;等等。用“胖头鱼”这一绰号,很形象很生动,有文学色彩。如果采用“鳙鱼”或“花鲢”,就失去生动巧妙的文学色彩了。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在文末加注释,告诉读者啥叫“胖头鱼”。
     关于寓言的简练问题。寓言创作一再提倡语言文字要简练,再简练。行文简练是很必要的,也是我们刻意追求的。但是,我认为,必须在自己文字风格的基础上把握简练。假若能用四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决不奢侈地用五个字六个字,甚至用七个字。对多余的字,多余的词,多余的段落,甚至多余的故事情节,该删的必须删除,自己再喜欢的好词美句,如果是多余的,也决不能保留。“多余”与“闲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余”,是无用,是水分,是累赘,是不简练。“闲笔”,是围着文意展开适当的多说一点,是丰厚,是加强,是装饰;“闲笔”本身也同样要求简练。一个作家的风格,往往就体现在“闲笔”上。
   一篇寓言写好后,不要急着往外发或者往网页上贴,要放一段时间,进行冷处理,自己多看几遍,用“没遍没数”来形容,也不为过。在这期间,找毛病,修饰润色,换好词,改句子,审题目;读着别嘴,或词语之间辨音不清,都要改,力求达到读着有抑扬顿挫之美。
     据说世界级大家克雷洛夫写了一首二百二十句的寓言诗,最后删得只剩下二十句。这不叫作家,这叫删家;会删也是大学问,得知道咋删才叫真本事。据说大家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章(或引子)时,改了五十遍,头天晚上他夫人打印完毕,第二天他又作废重写,还得叫他夫人再重打印,多亏他夫人会打字,不厌其烦。据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小说。这两个例子是说明,文章是改出来的。话题扯远了,回头还说寓言的简练问题。假如你有个很好的素材,能写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寓言故事。可你为了简练,压缩再压缩,最后压得只剩下筋和骨头了,没血没肉了,不成寓言故事了,而成格言式寓言了,或成微型寓言了。中国古代寓言大都很短,那是文言文的行文方式所造成的;古代在竹简上刻字或写字很费劲,不得不文言。尽管如此,可还是有篇幅比较长的、故事比较完美的,如《东郭先生和狼》、《愚公移山》等。前苏联高尔基的散文诗体寓言《海燕》,篇幅比较长,很美。但如果叫唐代诗人将《海燕》的题材写成很美的绝句,是否就嫌高尔基写得太长了,就不好了呢?非也。就世界有名的散文体寓言和诗体寓言来看,篇幅比较长的也很多。我认为是写长篇,还是写短篇,这得看素材, 得看作者的喜好,得看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寓言好不好,不在篇幅长短。一个美女穿短裙子,显得活泼靓丽;若改穿长裙子,则显得秀雅高贵,风采别具。到底是长好?还是短好?各有千秋。当然,如果你想写一本微型寓言集,不得不压缩成微型寓言,以求达到全书文体统一,则又另当别论。
     寓言的与时俱进问题。寓言创作一定要与时代合拍,紧贴现实生活,反映现实。写寓言的目的,固然是讽刺鞭挞假恶丑,歌颂褒扬真善美,但写的故事必须要有时代色彩。要写大题材,要敢于干预生活。寓言是手术刀,要剜疮治病。不能让寓言堕落为挠痒文学,更不能跟着贪官政客写歌德文学。回首往昔,跟着政治口号亦步亦趋地写的文学作品,现在岂不全成了文字垃圾!痛哉惜哉!从世界四大寓言家的作品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寓言作品是讽刺权贵阶层的,也就是说他们勇于干预生活;为权贵歌功颂德的作品也有,但极少。不管是颂扬,还是讽刺,都是写的共同的人性,如经验教训,人生哲理,道德劝喻,抑恶扬善;等等。这是创作的根本。
     寓言的创新问题。文学的创新不外乎两项,一是形式的创新,二是内容的创新。
   就寓言来说,形式的创新,主要是指体裁的多样化。寓言家凡夫先生把寓言文体分为十类:散文体、诗歌体、格言体、杂文体、小品文体、童话体、科幻体、曲艺体、戏剧体、短信体,可谓详尽。如果再加上小说体,就达到十一类了。这说明寓言在不断地创新。中国先秦寓言不是独立成篇的,是夹杂在百家争鸣的论辩文章中,作为比喻出现的。到唐代柳宗元才把寓言独立出来。中国人的汉服、唐装、宋服、旗服、中山服、西服,服装样式可谓变得截然不同,形式各异。但包装的都是中国人,一开口说的是汉语,一动手写的是汉字,服式再变,人没变。寓言亦如是,不管采用什么文体,寓言的特征——故事→寓意,不能丢;再好的故事,要是没有寓意,就不叫寓言,只能叫做单纯的故事。内容的创新,不外乎写前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写贴近时代的东西,写人性的东西。搞寓言创作,不要一味地追求数量,要宁少勿烂。争取写精品,能叫后人有阅读的价值。有阅读价值,才能传世;没有阅读价值,时过境迁终会成为文字垃圾。
                                 2013年9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