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华(1832—1911)作
松阴高士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江渚奇峰
(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四屏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秋山归隐(
立轴 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与上图不是同一幅画)
松窗读书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屏轴 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多少六朝兴废事 (立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书法 对联 - 中堂立轴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闭户着书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水阁连吟 (镜框 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镜框 设色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数家临水自成村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中堂 (立轴 水墨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镜框 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梅花书屋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溪山真意
(立轴 水墨 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芜园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立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立轴 设色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志和图 (斗方
水墨 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独立苍茫图 (镜框 水墨
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客馆怀人图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蒲
华(1832—1911)作
一字一画 成扇
(水墨纸本)
蒲 华(1832—1911)作
山水 (
扇面 设色纸本 )
蒲
华(1832—1911)作
---------〇〇〇---------
附录:有关蒲华生平的资料(3篇)
附录一
芙蓉庵燹余草序
吴昌硕
作英蒲君为余五十年前之老友也,晨夕过从,风趣可挹。尝于夏月间,衣粗葛,槖残笔三两枝诣缶庐。汗背如雨,喘息未定,即搦管写竹石,墨沉淋漓,竹叶职掌,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之洒落逾恒人也如斯。所作诗类见于题画。不解思索,援笔立就,疏宕之气播为天籁,此盖平昔流览宋诗而自以性情纵之,犹野鹤翔空,氋氃(读蒙童音,也可组成童蒙。毛散乱的样子。)独舞,幽兰蔽石,隽逸时芳。斯为画家之诗,或以诗人之诗律之则苛之矣!世人只知作英之画而不知作英之诗,计作英寿逾八十,一生以诗书画自娱,岂诗稿仅此一束耶?读其诗丰神流丽,乃其壮年所作。迨殁于沪寓登瀛里,余闻讯较迟,往为治丧而文墨诗稿已不知何人携去矣!惜哉!周子怡得其燹余草,丁君辅之将为印行,属序于余,俾世之知作英者以画名也。余往为之立传,泐石于鸳鸯湖畔,今又展读此稿,老怀其奚能恝然?中元甲子八十一叟安吉吴昌硕序。
附录二
听之有声 思之成咏 卲洛羊
——记“海上画派”先驱者蒲华
际于十九世纪初末二十世纪初,上海画坛多半乐道三位艺术大师:任伯年、虚谷和吴昌硕,殊不知稍早一点的时间,尚有一位天资高迈、风神超逸的蒲华。他身如野鹤,心似岫云,淡泊名利,敝屣权贵,尽管“豪横人间笔一枝”,却一直沉玉埋珠,难获世珍。
直至近几年逐为世人所关注。一九八0年和一九八二年,嘉兴博物馆和台州地区文管会先后举办了《蒲作英书画展》,上海《艺苑掇英》和《美术丛刊》也先后出了专辑,蒲华渐渐闪烁出光辉来。中国历史悠久,乃一文明古国,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风格体貌,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征。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写道:'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第一个提出'意象'一词。画境缔造的追求是:神要畅,意要达。东晋和南北朝诸贤,洎乎唐、宋的张彦远、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先后从不同角度有所揭示。然而艺术的发展总有客观规律和过程,思想先行,创作实践往往跟随不上。
中国画发展到唐、宋,流向侧重于循法、尚工,是形象重于畅神,状物高于达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社会振荡而思想活跃,不少江南士人恬退山林,寄情于书画,中国画的实际领导和审美意趣,由宫廷转达向民间。元画的流向,从尚工走向尚意,倡导'书画同源',力主'邱壑内营',标举写'胸中逸气',认为画中的最高境界是'意'的追求。明清两代绘画循此路数伸展,在立品、达意、畅神、抒情的求索中增厚了求趣的情意。到了明末清初,进一步强化了金石篆刻、书法、诗文、款识和画要有无间的化合,在花卉和'四君子'领域里形成了具有文人画气息的大写意路数。集其大成,登其峰巅的是吴昌硕,而当初披荆斩棘,开径辟路,破泥古之积习,开'海派'之新风者,应推蒲作英。蒲华的祖上编籍'堕民',在明代称'丐户'。相传元军灭南宋,将俘虏和'罪人'集中于绍兴等地(绍兴称'乐户'),数百年来视作'贱民''卑贱族',不准与平民通婚,也不许应科举,(辛亥革命后稍弛),只能做'猥贱杂役',如喜娘轿丁之任。蒲华幼年做过庙祝,因为读书识字,在庙中扶乩开沙盘,备尝人间酸辛。及长,其书画用笔宛如划沙,盘屈有奇气,人谓与多年扶沙盘有关。迁居来沪后,曾经作客小长芦馆严姓家,主人奇其才,待若上宾,而众门客鄙其出身,甚至羞与共席。独吴昌硕青眼相加,识作英于风尘中。蒲作英年长吴昌硕十二岁,两人曾合作,一画梅,一写竹,昌硕题了'岁寒交'三个字,作英也写上'死后精神留墨竹,生前知己许寒梅'。吴昌硕在蒲华的'芙蓉庵燹余草'序言中回忆往事:'作英蒲君为余五十年前之老友也,晨夕过从,风趣可挹。当于夏月间,衣粗葛,橐笔三两枝,诣缶庐。汗背如雨,喘息未定,即搦管写竹石。墨沈淋漓,竹叶如掌,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
思之成咏。其襟怀之洒落,逾恒人也如斯。'两位艺坛巨匠,品相埒,艺相等,两相心折,实是近代之俞伯牙与钟子期。作英晚年定居于今之上海市汉口路西藏路间的'登瀛里',小楼仅可容膝。邻近有'外国坟山',春节自书春联'老骥伏枥,洋鬼比邻',可见其风趣。这一带妓女聚居,旧称'野鸡窠'。有一天昌硕往访,敲不开门,曾作一诗,末二句为'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蒲华应过岁考,试卷字迹写得伸张出格,考官不喜,得一'复试四等',勉强中个秀才,也曾服官于某地,又不耐脚靴手板向上司俯首,便'飘然解组归',浪迹春申江畔,赖卖画鬻字为生,破衣尘甑,一生蹭蹬。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方生未死'之前夕,黑夜将尽而曙光未露。从他的诗句中,能听到他的呼喊:'万斛愁难遣,千秋志恐虚。''照人肝胆与谁归?''安得风尘消世虑?一竿投老水云乡。'他还有一诗,中有:'征衫色减风尘里,彩笔芒颓草莽中'二句,既概括了生活中的颠簸,也道白了艺术上的遭遇,愤世嫉俗,溢于言表。但蒲华是倔强的,他在题《菊》中写道:'莫向秋风愁老大,晚香劲节自扶持。'
蒲华卖画订有笔单,却从不计较锱铢,有人替他磨墨,或送他几枝雪茄烟,就即席挥毫。他爱酒,有人置壶酒於纸砚傍,饮至微醺,就欣然命笔。平素不自矜惜,有索辄应,得钱黄垆买醉,斗酒为乐。没有人替他磨墨,就稍磨即用,任意挥漉。淡淡水墨,纵横得欠干净了,人呼之为'蒲邋遢'。他善於当众挥毫,大屏巨幛,顷刻可成,时无匹敌。据吴东迈先生(吴昌硕次子)说,他'见过蒲华,容貌不甚苍老。''蒲华画竹子,初师文征明,惜早年之作,今已难观'。'看见过蒲华的画竹,自题'仿傅歗声',傅是鄞Yin县人,可能是蒲华的启蒙老师。'傅啸声其人,未见著录。蒲华三十多岁时曾客宁波、台州一带十余年,可能在此时相识傅某。浙东一带有画家林蓝、傅啸生、姚梅伯、赵之谦等人,都对蒲华有影响。吴东迈说的'傅啸声',可能就是傅歗生。蒲华青年时也从过同乡人周闲学画,周闲(1820-1875),字存伯,吼范湖居士,其画气厚笔秀,得陈淳、李鳝法,对蒲华的风格形成有相当影响。蒲华的画,既法古贤,亦师近人。蒲华画花卉,中年学青藤、白阳,晚年行笔劲峻古厚,一片天籁,以篆书、隶书、草书入画,自成面目。选刊的《乌丝阑上十三行》之双钩水仙和兰叶如屈铁之《空谷幽香》。气质、功力都是上上乘,是他七十三岁的代表作。无年款之四屏条《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笔墨精炼,刻意经营,和往常淡墨随意之作大有不同,画来不减天趣,洵为佳品。他最擅画竹,可惜最早年之作未见,说他是学文征明,想见那时候的画竹,可能结构严谨,风致挺秀的。他仰慕乡先贤吴镇的画竹成就,对文同、苏轼尤为倾倒,在一部墨竹集册中题有'文苏余韵'四字。晚年写竹,悬笔中锋,干枝直挥冲天,劈叶如刀斧下斫,风雨骤至。尤善於结顶。他写的竹子,寓冲于劲利,含婉约于峻直。有首题兰竹诗,曲曲写出他的胸臆:'潇潇风雨入秋多,吐出胸中墨几何?一片凉声午梦,竹间丛翠湿岩阿。'《墨竹》一图,上题'疑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诗句是文同的,而气概却是蒲华的。当时,吴昌硕的画竹,受他的影响。画集选刊的《小瓶花斋》一图,笔简、墨澹、意远,为蒲华山水又一格。中国画发展到清末的同治、光绪年间,画坛沉沉,笼罩着守旧之风。王忘庵花卉的纤丽之品,小四王、后四王山水的模拟因袭,人们已经看得腻了,开拓者终于前后崛起。破中有立,创设清新之境者为四位大师:蒲华、虚谷、任颐和吴昌硕。蒲华年龄最大,他的画,他的书法,他的诗,尤其是他的气质人品,不少人受其影响,吴昌硕就是其中一位。在开创近代'海上画派'的征途中,这四人宛如接力赛跑,蒲华跑的是第一棒,他起跑得好,其功不可没,我们应该确立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的短文,带住了,用蒲作英自己的诗作结:“胸襟潇酒墨花飞,漠漠风清与露霏。消得尘氛医得俗,从知吾道入精微。'
附录三
文摘
蒲华晚年,笔老墨精,超迈绝伦。其书法,放而凝,拙而趣,淳厚多姿;其绘画,燥润兼施,烂漫而浑厚,苍劲而妩媚。尤喜画大幅巨幛,莽莽苍苍,蔚为大观。蒲吴两家粗豪奔放的画风,使纤巧因袭之作大为逊色,俨然一新画派崛起于沪上画坛。声名远扬,乡间旧友聊翩前来探望。蒲华盛情款待,视同至亲。而于阿堵之物,素所轻视。日本来客,每以重金求画,得资便呼朋斗酒,或为堕入青楼的女子赎身,竟至垂橐空囊。因而在沪期间,仍为生计所驱,不时奔走于沪宁、沪杭之间。清末多灾荒,他同高邕之等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义卖书画以助赈。蒲华素无疾,步履轻捷。191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醉归寓所,寝睡不起。人们去看他,才知假牙落入喉管,气塞而逝。蒲华无子,一女在乡。吴昌硕等为其治丧,由一侄扶榇(櫬chen)归葬嘉兴西丽桥西堍(tu桥头靠近平地的地方)。沈汝瑾撰述、吴昌硕书写的“蒲山人墓志铭”刻就时,墓已封土,乃嵌藏南湖监亭的内壁。今墓不存,而此铭石,已成为后人凭吊胜迹。蒲华的一生,贫困潦倒,极不得志,吴昌硕在他的墓志铬上题“富于笔墨穷于命”,道出其一生经历。
——录自“ 雁荡仇德华”
****************************************************************************************
![蒲华大写意山水专辑/历代写意山水画范作画辑(二七)[122幅] [转载]大自然之神笔画出中国画《水墨山水》真实景色,美到窒息。](//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漓江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