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之文明祭扫,一束鲜花、一段祝福语、一个鞠躬
(2019-04-08 19:02:50)
清明时节也是春意盎然的季节。由于小长假,许多人都选择走出家门出游踏青,来迎接满眼春色。各个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文化场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不过我们却不想凑这个热闹,我们想要去做更有意义的活动,回老家扫墓,祭奠先人,通过这样的仪式来感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早饭毕后,经过简单的打扮,一家人已经整装待发。“出门!”我们来到了楼下。已经是早上八九点之际,阳光相较于刚起床时的柔弱更刚猛了几分,但还未到刺眼的程度。空气也并不像之前那样潮湿,反而有些闷。泥土的腥味也尽数散去,但还是能隐约凭借这气味判断出现在的时节。这样的阳光和空气相互作用,使人在这初春的早晨竟感到有一丝炎热。抹了抹额头微微渗出的细小汗珠,我们上了自家的轿车,开始往老家的方向进发……打开车窗,微风拂面,阳光也洒在脸上,车上的座椅也令人觉得格外舒适……就这样我再次睡了过去,我竟然在起床后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再次睡过去,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但却也缩短了回到老家的距离。
睁眼之后已然是午后一两点了。可天气早已不似早晨那样阳光明媚,阳光已经被厚的、黑压压的灰云团团围住,只透出了一点点。空气更加闷了,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种压迫感。老家是在农村,布满砂砾的水泥路散发着热气,俯身用手轻抚空气可以明显感受得到,这热气从脚至鼻竟分毫无差。整个气氛让人感觉压抑。不久后果然下雨了,雨水不大,淅淅沥沥的。虽然是下着雨,却没有风,只能略微缓解这压抑感。我们撑着伞走向老家,与亲戚朋友寒暄吃茶后,大家聚成一处,准备去老家旁边的山上扫墓。
一行人簇拥着上了山,山上的绿化可比老家那儿多多了,一上山只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大家都振奋起了精神,卖力登山。一路上也不乏看见有同村的人上下山,来来往往大家都相互打个照面,只说一句话:“回来祭祖了啊?” 迎面那个人只答:“是啊。”又各走各的去。很快就到了山上,众人撑着雨伞在祖坟前张罗了起来……不一会儿,只见香炉上已经插着香,煤油灯里已经倒上了油,盘子上已经摆满了祭品,最重要的还是鲜花,墓前已然有5.6捧了,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显眼。此时撑着伞的我向山下望去,依稀可见人头攒动。“那不会是刚刚迎面打招呼的老乡吧?”我心想。深吸一口气,香炉味、灯油味、果品牲口的味道、泥土腥味混合着……此情此景让人不能不想起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平常的诗歌在此刻各种气氛的作用下竟让人觉得格外有韵味,让人不禁叹道“好诗,好诗!”
半晌我才回过神来,跟着亲戚朋友们回去磕头跪拜奉上鲜花,做完之后都回了家,众人已是疲惫不堪。此时我看到手机上弹出一条新闻:“祭扫千万条,文明第一条。祭扫用纸钱,环保两行泪。”现如今提倡文明祭扫,传统的纸钱焚香污染环境,我们提倡使用鲜花、丝带等代替传统的祭祀物品。
尊重亡者,敬畏生者。祖先需要祭奠,这不仅仅是对于先人的怀念,同时也是为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但是祭扫不仅仅是为了祭奠逝者,更要敬重生者,需要文明低碳祭祀。否则的话,像过去那样,又是烧纸钱,又是点香,污染了环境,甚至引发火灾,这样的祭扫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文明祭扫新风尚的引领,最需要的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将文明祭扫方式与传统的祭扫习惯相融合。一束鲜花、一段祝福语、一个鞠躬看似简单,但庄重的仪式感让前来祭扫的我们体会到了对生命的敬畏,思念之情得到了慰藉。因此,每一个文明祭扫,需要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