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吵闹闹,怎样让其安静下来

孩子吵吵闹闹,怎样让其安静下来
孩子爱动的原因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afUDkUJeQ4ibBe9wux1egibfKJjaZzApnib6vW9IQzkFak3XssJeYfLXHwXRFnoZQQYDyLEOfI3lN2h54u1YNxRMg/640?wx_fmt=jpeg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决定
5~6岁的幼儿身体器官、神经系统的发育需要运动刺激。加上孩子的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所以他们喜欢尝试一些有难度的动作来显示自己。而且幼儿的神经容易兴奋但抑制性差,所以看起来孩子似乎不知疲倦,动个不停。
为了引起大人重视
就像案例中的家长一样,很多家长都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和角色,有的家长下班回家吃完饭后就想自己安静会儿,觉得孩子能够吃好、喝好,在一边玩,只要不出安全事故,不打扰自己就可以了。
然而,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回到家自然想跟父母多亲近。如果晚饭后家长看电视、看手机进入自己的世界,那么孩子内心会觉得被忽视了,所以会爬桌子、跳椅子地折腾,你越制止,他越不听,而且可能折腾得更厉害,直到引起家长的关注才满足,所以这是一种变相的亲子陪伴的需求。
求知欲的表现
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5~6岁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他们想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和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许多孩子都想知道洗衣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电视、电脑里的小人躲在哪里,为此他们会东看看西瞧瞧,甚至拆开物品。这种“淘气”的行为背后,其实蕴藏着孩子们巨大的学习潜能和求知欲望。
活动安排不合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nJuLfAU9IBqB8icfJGZBAj7OylrMAQaJTgUs32v3FHRV5WATDEpVOFyIVSBm82SYpEdVe7kibc68p0nCs3YW7Vw/640?wx_fmt=png |
怎样培养孩子安静的习惯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nJuLfAU9IBqB8icfJGZBAj7OylrMAQaJV359A83zZUzzV06Zdmm7UiaCB7AQWtRic2dgOvnsdUjahq1sOCricXkFw/640?wx_fmt=png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afUDkUJeQ4ibBe9wux1egibfKJjaZzApnibfvFd6gT7q8XUlRVnVICaMbzFAZC6Xoia4Sn8wa4RmvibFDVnnXQFB47g/640?wx_fmt=png
何况,一个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家长所说的上小学老师一管就见效,其实是不可能的。安静的习惯是需要学前阶段家长培养的,如果一直闹腾到上小学就晚了。那么,平时家长该怎么做呢?
活动安排动静交替,并和孩子一起做好计划
幼儿期孩子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很容易转移,长时间地让孩子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某些肌肉疲劳,孩子自然就坐不住了。一般来说,大班的孩子能安静2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在家的活动也要注意动静结合。如,晚饭后和孩子进行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或棋类游戏,然后征求孩子的意见,进行一些大肌肉运动:扔纸飞机、拍气球、玩飞镖、下楼找小朋友玩户外游戏等等,有利于保持身心的平衡,减少闹腾行为。 5~6岁孩子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时长也有了一定体会,所以可以引导孩子制定晚间活动计划,请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情(比如动画片、绘本阅读、洗漱、倒垃圾、摆放碗筷、散步活动等),每项活动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然后画下来。
父母的全身心陪伴
上了一天幼儿园回到家,孩子需要和父母亲密互动。研究表明,如果要对孩子产生影响,那么每天陪伴的时间不能少于3小时。如果时间有限,即使只陪她30分钟,也要心无旁骛地和他一起讲故事、聊天,即使仅仅安静专注地看着他玩,孩子也会觉得满足,从而减少甚至改掉躁动闹腾的行为习惯。家长切记不要因为忙和累而敷衍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