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2018-05-15 08:14:59)
分类: 教师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以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

杨国伟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准确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是否准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试图针对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一此问题,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读取困难

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习题设计改变了文字直叙的方式,更多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就对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能力、审题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无法读懂图中的信息,不能将题中的图文信息清晰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所需条件,从而导致问题解决出现错误。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5页第8题,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   )分”这个问题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没有读懂篮球赛上下半场比分之间的联系,直接回答:“下半场2队得了67分。”

(二)分析能力薄弱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而对这种抽象数量关系的解读,并不是小学生所擅长的,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如,四年级上册第48页第7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出现如下错误:16×3-16=32元16×3÷(3+1)=12元。此类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买3送1”这句话缺少深入理解,不能将其中隐含的信息分解成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从而使问题指向不明确,解题思路混乱。

针对以上现象,在小学各年级教学中,教师必须随着学生认识特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读题,理解题意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审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答题,要多读几遍,深刻领会题目的涵义。

首先对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术语、现实情境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篮球比赛的比分制、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术语或情境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问题中提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3页第8题“我住的这座楼有21层。每个单元每层住3户。这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针对这道题,必须从图中找到隐藏的条件“这座楼有5个单元”,才能找到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决。此外,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楼、层、单元”几个信息之间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使题意明朗化,即“每座楼有5个单元,共21层,每个单元每层住3户”。明确了这一点,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用图表,分析数量关系

有些问题情境的数学信息比较精练、概括和抽象,有时各种信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呈现出来,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列表、画图等策略再现问题情境,使问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使审题有所突破。

1、列表

如鸡兔同笼问题可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一目了然。

2、画图

如分数应用题:已知五(1)班女生有24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2/3,男生的人数是多少?

教学中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审题的能力。正确的解题,审题是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能认真细致、全面准确地审题,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为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