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制定数学教学目标
(2018-05-08 21:56: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心得 |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制定数学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也是一种检测的手段。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考查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结果的准绳,对整个数学课程活动起着重要的监控调节作用。数学新课程中强调个性化、生成性目标,成为构建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与行为的准则。
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前没有设计教学目标.二是不能正确地表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要求程度不适度,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明确等.三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少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四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形式,只供领导检查之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教学,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五是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学效果.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应从五个大的方面考虑。
一、 制定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1、在备课中,教师找准教材知识点,确定知识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整体落实的基础。
2、在备课中,教师找准学生认知点,确定过程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是指学生学习的经过,方法是指学习所采用的手段。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经过和手段,就能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过程与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也只有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力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课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来说。情感是对待学习的一种心理体验,态度是对学习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价值观是对学习价值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抱积极态度,自觉坚持学习,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学习和学习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技能发展、过程方法形成的心理保障机制。
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处理好三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类目标的关系时,应遵循“将智能发展目标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养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目标”的原则。“在列举数学教学目标时,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思维的、智力活动的)放在首位”这无疑也要求我们将发展目标放诸首位。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来编排的,这些知识是小学生将来作为劳动者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以教养目标为主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性。
三、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处理好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
显性目标是指《标准》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知识技能性目标是显性的。隐性目标是指那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讲,智能发展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处理好这两种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标准》,制订好显性目标;二是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指挥自己的教学行为。“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不要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所谓外显行为动词,是指那些可操作、可观察的的动词,如“说出”、“写出”、“画出”、“比较”“列举”“辨认”等,用这样的动词陈述目标,学生知道怎么做,老师也可组织有效的评价。
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练习,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2)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之后的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后的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后的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3)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目标制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将课程的宏观目标与具体的内容标准融为一体,使课程目标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
2 、不能以课程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实际以及教师的个人风格进行设计的,是具有独创性的。
3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终点。对于章节目标难度较大的,应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分散学习并适当延长课时,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
4 、每节课的目标设计应重点突出。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对一节课中的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其他的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他目标的支持。其他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达到主要目标。对于长期的教学目标视具体情况是否明确列出,但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体现。
5 、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
6 、注意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实现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于我们能够全面的把握它,更好地去综合实现它。
7 、各章节教学目标应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要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作一定的调整,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分布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