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一带多”教学心得

(2018-05-05 20:29:33)
分类: 教学教案

“以一带多”教学心得

南阳市第四小学   吕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一带多”的教学模式,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一带多”的教学形式,大大扩充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积累,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真是一举多得,不失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我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以一带多”的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觉得应该着力在“一”字上下工夫,在“带”字上做文章。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以一带多”的本意是指讲一课带多课,即学习一篇重点课文,通过比较拓展,带几篇丛书文章,这样不仅使学生读懂了一组文章,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文章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一带多”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一带多”,拓展阅读时注意捕捉有效的时机,主要有:

    ()、课前带----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晏子使楚》、《囚歌》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忆读书》、《种子的梦》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二)、课中带----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吴云铎的生平事迹及他被成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等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人物坚强、能承担、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

   (三)、课后带----课后拓展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之后,学生对大自然安排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当人类违背这些规则的时侯,事物就会脱离正常的规道,这一“大自然之道”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可借机引导学生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最后一只蝴蝶》等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又如《奇异的激光》、《琥珀》等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与《月亮》、《长成一颗珍珠》等文章结构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阅读此类文章,达到“自能阅读不需教”。

    我认为带的时机要因文而异,有时可单独来带,有时也可结合来用。如在执教《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中可同时用这三种方法,效果也挺好。

1)比较阅读,导入新课(课前带)

先用“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干什么?”引发孩子们关于眼睛的讨论,进而感受到失去眼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接着通过阅读《海伦.凯乐》通过失明、失聪、失声的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让孩子们认识到热爱生命,自强不息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这种精神同样是“大眼睛”所具有的,所以用“眼睛”为共同话题,用“热爱生命,渴望学习”为契机,导入了这一节课。

2)介绍“大眼睛“近况(课中带)

“大眼睛”幼年的图片饱含着渴望与忧郁,它唤起了千千万万的人对“希望工程”的关注,“大眼睛”近况及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希望工程”包含着几代人的期望与无数人的感激,它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的命运,这令我们感到欣慰,所以课中带入大眼睛姑娘近况的文字资料有效地补充了课文,升华了主题“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构建和谐”。

3)、拓展阅读(课后带)

学生由《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感受到:这双大眼睛之所以由忧郁能变为幸福,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在关爱着她。希望工程的成立,让千千万万的失学儿童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校,也正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是充满着爱的社会,所以课后选择《有爱的人生》,把这个“爱”字变为大写的“爱”,让学生明白,有爱的人生是丰盈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可以在生命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其次,必须重视阅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诸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和主题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以一带多”阅读关键要找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点,所教课文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点,它不是无源头的拓展,不是完全脱离文本、游离开课堂的拓展,不是天马行空,盲目拓展,课堂教学和拓展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在实施“以一带多”作为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点拔者的角色,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以一带多的形式,不仅对课内阅读的质量没有影响,往往还会起到以读代讲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扩充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积累,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真是一举多得,不失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当然这对我们老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教学功底,才能从众多的文章之中挑选出合适的内容,适时地补充到恰当的地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