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境内的齐长城
(2020-01-16 09:14:32)分类: 地方志 |
肥城市境内的齐长城
展广植(原创)
齐筑长城,位于肥城新城北17公里处,依山势东西向蜿蜒建于群山之巅。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鲁国的分界线。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县北二十里,俗名长城岭,战国策所谓齐有长城距防者也”。《辞海》载:“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9年)‘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史记”六国年表载:“齐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68年)赵侵我长城。赵成侯七年(公元前368年)侵齐,至长城。”由此可见,在此之前齐国已筑成长城。而《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盖齐威王之二十八年也。”(注:时间差了17年,疑有误)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引管子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则春秋时已有长城矣。城因山为之,起于县之广里(注:现属长清县)。东十余里入长清县界,又东入县境,又东北二十余里入泰安县界,沿泰山北岭蜿蜒而东至大珠山讫焉。诸书谓至琅琊台入海或指地之著者而言,其实相距尚六十里也。”经实地察看,证明以上记述是可信的。
齐长城在肥城市境内的具体路经是:由长清县首先进入肥城市老城镇的项峪山,从南距于土村2公里处通过,东跨刘家山口(为肥城至长清县双泉的公路必经之地),爬上张庄北山,在北李庄北侧2.5公里处折北至铁担岭(海拔293米),在老牛沟北端6公里处经站口子山口转东上双山,据当地群众传说:此山曾为后唐刘金定聚众抗敌处。在此向东、西了望,可清楚的看到齐长城的路经轮廓。再跨过五道岭山口(现为济兖公路通过之地),东上后山之顶,穿过芦家沟村,东南方向至三山再跨羊角山口(为肥城至长清万德公路必经之地)。由上峪村北3公里处爬上羊角山,再东跨距张家花峪北端4公里处的松树山口,东上田家南山进入潮泉乡境内。由此东南方向至斜峪北岭(海拔518米)约1.5公里处断断续续有齐长城遗址基石,再东南方向至辘辘道口,此处约1.5公里处遗址明显,墙高1~1.5米间。再东南方向至槐树口,长约2公里处墙高2米左右,遗址更为明显。再东南方向至夹子山(海拔600米)此处悬崖峭壁,山势极为险要。复转东约2.5公里至窗户岭止,再向东则进入泰山郊区境内的黄巢寨山。齐筑长城在肥城境内全长约38公里。
肥城境内的齐长城其建筑多系就地取材,大都是用片麻石和鱼籽石垒砌而成。凡经山口处筑土为基,两侧用石护坡,上部则用石垒筑,而在悬崖陡壁险要处则依山势为之。现在,齐长城遗址部分尚存,山顶之遗迹一般高1.5米至2米,宽1米至1.5米;有的高4米至6米,宽6米至8米;而在潮泉乡东端窗户岭处,有一段高10米、宽15米左右。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石墙已呈砂土状,而所经山口处的两侧因垦荒种田和筑路通车,遗迹已拆除不复存在。但大部土筑墙基可依稀辩认,而山顶石墙蜿蜒起伏的走向轮廓尚清晰可见。
肥城境内的长城,虽是齐长城的局部一段,但也堪称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辉见证。在两千多年前,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搬动数以万计的土石方,在山间羊肠小道和陡壁悬崖间修建,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很长时间方可完成的,先人们的辛勤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