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2018-04-30 12:07:12)
分类: 教案学案

《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十六小学    赵路坦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    

    :黄河是我们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的黄河诗篇,谁来诵读一句有关黄河的诗句。  

    生: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生:李  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凉州词》。

二、出示古诗《凉州词》。  

  1、初读古诗。(教师诵读。)

  2、学生交流了解到的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三、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复习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设疑自探

   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二) 小组合探

   师:读诗不仅要读的,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小组合探,谁来试试?

      1、生甲读 ,评价。

      2、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

      3、播放朗读,以作示范

      4、齐读古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苍凉、孤独、寂寞、思乡

解疑合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让我们先来看第一行诗: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奔腾咆哮的黄河像一条舞动的黄龙横贯大地,穿过绵亘的群山,划过广袤的戈壁,一直迤逦飞入云端。(气势雄壮)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为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23厘米)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深化孤城的意境。
      滚滚黄河,巍巍高山、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谴责和憎恨。

   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你发现没有,这首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师:“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想念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3、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4、 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