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2018-04-30 12:07:12)分类: 教案学案 |
《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生:李
二、出示古诗《凉州词》。
2、学生交流了解到的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三、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复习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设疑自探
(二) 小组合探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苍凉、孤独、寂寞、思乡
四、解疑合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让我们先来看第一行诗:黄河远上白云间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奔腾咆哮的黄河像一条舞动的黄龙横贯大地,穿过绵亘的群山,划过广袤的戈壁,一直迤逦飞入云端。(气势雄壮)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谴责和憎恨。
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4、 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