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淮西碑》何以一碑两文?
标签:
文化时评历史教育财经 |
现存河南省汝南县文管所的《平淮西碑》,其碑文是由韩愈版和段文昌版两篇古文构成的。细心的读者也许要问:为何《平淮西碑》会是“一碑两文”?故事还要从该碑产生的时代背景说起。http://s6/mw690/006U2GcVzy7mjqwrzXTb5&690
http://s15/mw690/006U2GcVzy7mjqwu1lkbe&690
http://s5/mw690/006U2GcVzy7mjqwNpNW74&690
http://s2/mw690/006U2GcVzy7mjqwAFjzc1&690
http://s3/mw690/006U2GcVzy7mjqwCjOWf2&690
http://s13/mw690/006U2GcVzy7mjqxibTe8c&690
http://s2/mw690/006U2GcVzy7mjqx6HBL31&690现存韩愈版《平淮西碑》实景
唐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在裴度的统一指挥下,李愬雪夜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擒获,至此,不听朝廷号令达五十余年的淮西,终于回到了中央政府手里。各地割据的藩镇,听到消息,震慑不已,纷纷表示效忠朝廷。朝廷上下无不沉浸在盛大的喜悦之中,文臣武将纷纷请求刻石记功,立碑蔡州,以纪念这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唐宪宗遂命亲历此次战役的大文学家、行军司马韩愈撰写碑文。韩愈接到圣旨后,感到事关重大,虽然是一代文豪,但谨慎有加,“经涉旬月,不敢措手”,按照后来李商隐《韩碑》一诗的说法,“公退斋戒坐子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连续奋战七十天后,于公元818年三月,方才将碑文写好进呈皇帝阅览。
碑文概述了藩镇割据、祸国殃民的严重性,突出了皇帝调兵遣将、布置平叛的英明,叙述了任命裴度为统帅,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战争经过,最后写皇帝论功封赏,歌功颂德,万民欢庆的场面。整个碑文词采裴然,大气磅礴,浑然天成。唐宪宗看后大喜,命人将碑文抄写数遍,凡是立功将帅每人赐给一篇,并诏令在蔡州刻石立碑。蔡州原来有一通为节度使吴少诚所立的政德碑,韩愈文的《平淮西碑》就在磨平政德碑旧石的基础上改刻而成。
然而,让韩愈和喜爱韩愈诗文的人料想不到的是,这通立于汝南城北门外的“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龟蟠以螭”的《平淮西碑》,在立好后不久便被李愬的部将石忠孝“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隐《平淮西碑》)了。这还不算,石碑被拽倒之后,仍不解气的石孝忠竟亲自挥锤将其砸断。这还得了!《平淮西碑》是尊圣上旨意立于此地的,拽倒砸碎此碑无疑触犯了天条,是罪不能赦的。更为严重的是,当官吏前来抓捕石孝忠时,他非但不束手就擒,反而又动手打死了一名吏卒,真是无法无天到了极点。更令人惊愕的是,当人们以为石孝忠闯下塌天大祸,即将大难临头时,皇上竟不予以追究,反令人重写了碑文。于是便有了该碑的“一碑两文”。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妻出入禁中,因诉碑文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原来,李愬的妻子是唐宪宗姑母的女儿,可以在皇宫自由出入,她屡屡在唐宪宗面前诉韩愈的碑文把裴度推崇得过高,而没有把李愬写成战功第一人。唐宪宗听信了她的话,于是便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于公元819年十二月重新将段文昌的碑文刻于其上。就这样,《平淮西碑》就由韩文碑变成了段文碑。
http://s8/mw690/006U2GcVzy7mjqUzKOrd7&690
http://s10/mw690/006U2GcVzy7mjqUSrEt89&690
http://s11/mw690/006U2GcVzy7mjqUFgVAea&690
http://s10/mw690/006U2GcVzy7mjqUH1Vf89&690
http://s8/mw690/006U2GcVzy7mjqUZYN1e7&690
翻刻段文昌版《平淮西碑》实景
平心而论,韩愈的《平淮西碑》碑文,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歌颂统一战争,是具有进步政治倾向的作品。即如对于裴、李之功,评价也是客观的。裴是统帅,有战略决策之功;李是战将,有战役指挥之功。碑文对李的功绩叙述也是较为充分的。唐朝诗人李商隐就专为此事写下《韩碑》一诗,推崇韩文,对推倒原碑、磨掉韩文一事,深表不满。该诗通篇在表达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进步立场的同时,并说“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意思是铭刻的文辞并不会因为当初那些载体,如“盘”和“鼎”等(器)的消失而不存在,韩愈版碑文虽被磨灭了,但纸上的文字却是不朽的。百年之后,北宋的苏轼进而在诗里这样写道:“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指韩愈——引者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李商隐、苏轼是用写诗来肯定韩碑,否定段文,有人则干脆付诸行动。北宋政和元年(1111),汝宁太守陈某,命人磨去《平淮西碑》上的段文,把韩文重新镌刻上去。对此,后来有人评说“真为千古快事”。由此可见,碑文可易,而历史则是难改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