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公庙里的《纪公碑》
标签:
文化时评历史教育财经 |
位于郑州惠济区的纪公庙,据《文献通考》记载,始建于汉代。庙主纪信,字成,是秦末汉初刘邦的部将。自刘邦起兵后,便追随刘邦左右,甚是忠诚。据说,他曾冒死陪同刘邦参加过项羽的鸿门宴。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驻扎荥阳时,纪信的职务已是部曲长。其时,形势对刘邦极为不利。项羽的大军不仅将荥阳城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城内粮草眼看也要断绝。刘邦多次突围,均告失败。在这危难关头,纪信主动提出由自己出城去诳骗楚军,言刘邦同意放下武器,以便刘邦乘间突围。对这一“自杀性”计划,刘邦开始执意不肯。但又苦无良策,万般无奈,只好同意了。是夜间,刘邦的谋士陈平先派两千名女子穿上戎装,手持兵器,分批出降。直到天快亮时,纪信方身着刘邦的服饰,坐着刘邦的车子,慢悠悠地出得荥阳城的东门。既然围城的主力都去东门外观看“汉王出降”了,西门的把守自然减弱。刘邦于是趁乱自西门逃出。直到天亮后,项羽才发现“出降”的是个假刘邦。项羽见状,怒不可遏地问:“真刘邦在哪里?”纪信回答说:“汉王早已离开荥阳。”项羽知道自己被愚弄了,气得火冒三丈,当即令人在东城外用烈火将纪信活活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念念不忘纪信的功劳,遂在荥阳为其修了个衣冠冢。隋唐以后,官方对纪信也屡有封敕。比如,宋时封其为“忠祐安汉公”;元时封其为“辅德显忠康济王”;到明时,则封其为“忠烈侯”。后人虽为纪信多次修墓建庙,但古庙早已不存,眼下只剩唐代及其以后重修庙宇及赞颂纪信的30余块碑。而这些历尽劫难、满身沧桑的碑刻中,又以唐代书法家卢藏用撰文并书丹的碑刻最为珍贵。
刻于武周长安二年(702)的这通碑,隶书,23行,行41字。碑高3.02米、宽1.09米,碑身与碑首为一整石,首部为半圆形高浮雕6条蟠龙,额篆书“汉忠烈纪公碑”。碑阳除记述纪信为救汉高祖刘邦,从而横遭项羽火焚的忠烈事迹外,碑阴下部亦有隶书碑文。只是因时间过于久远,风吹雨淋,致使字迹多处漫漶,读起来相当费力。
http://s8/mw690/006U2GcVzy7mjjFEBBJ67&690
http://s14/mw690/006U2GcVzy7mjjFGdzv6d&690
《汉忠烈纪公碑》实景及拓片
其实,卢藏用的出名,并不是这通碑,而是那条著名的成语“终南捷径”。
卢藏用,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有文才,寒窗苦读后考中进士。可是,朝廷并没有马上封他大官。当他发现有的人隐居深山后,不但名声未损,反而身价倍增,受到社会上下的热捧和礼遇,名利双收时,他也打算走“曲线救国”的路线。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大名鼎鼎的终南山作为隐居之地。一则是终南山名气大,二则终南山就在长安附近,更容易引起朝廷的注意。卢藏用这一招果然灵验,当他跑进终南山餐风饮露、装模作样地隐居起来不久,当朝女皇武则天就听到本朝居然有个进士躲在终南山隐居,赶紧命人去请他出山,并给他封了个谏议大夫的美职,以至于“(唐)中宗朝,累官要职”。因为他隐居时的行止,又常随皇帝的车驾为定,从而被人讥称为“随驾隐士”。
试想,卢藏用要是单纯走科举一途,就没有这么便当了。即如十年寒窗、九载熬油,熬白了头中了进士,所授的官也不过在九品低位。要想爬上谏议大夫之类的职位,还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所以,卢藏用对自己的这一招很是得意。及至唐睿宗李旦继位,下诏将隐居天台山的道士司马承祯请到宫中,向他请教阴阳之术后,李旦很想将其留在身边,以便随时请教道法。可司马承祯不是卢藏用,仍坚持要回山,李旦只好放他归去。离京前的某一天,司马承祯遇到了已官至尚书左丞的卢藏用。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司马承祯有心要嘲讽一下这位假隐士,便回答道:“以仆所见,乃仕宦捷径耳。”卢藏用听了,面有愧色。这便是“终南捷径”一词的来例。
其实,卢藏用还是相当有才的。不仅“能属文”,而且“工草隶、大小篆、八分。书则幼尚孙(孙过庭)草,晚师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规矩之法”,留有文集三十卷。仅《全唐诗》录存其诗,就达8首之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