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兴隆寺的历史可以追溯隋仁寿二年(602年)。
兖州僧人法性奉安舍利于普乐寺。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易名为兴隆寺。
兖州“兴隆寺”门前的刻石上,是“星云”大师亲自手书真迹。
兴隆寺塔因兴隆寺而得名,兴隆塔高54米,共13层,下7层宽大,上6层急剧缩小,形成“塔上塔”奇观。
兴隆寺及其兴隆寺塔在历史上几经破坏、重建。
兴隆寺在兴隆文化园西区北端。
为宋代建筑风格的寺院。
采用合院式布局,各单体建筑以回廊连接。
兴隆寺的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寺庙的东西两侧,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内有一口巨大的铜钟,每天都会敲响,声音悠扬悦耳。
鼓楼内则有一尊高大的鼓,每到重要节日或法会时,鼓声震天响,展现出寺庙的庄严氛围。
兴隆寺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寺院内的第一重殿。
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
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殿因此得名。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
弥勒背面供奉韦驮天尊。
大雄宝殿是兴隆寺的核心建筑。
整体建筑为仿古宋代风格。
建筑构件雕刻精美。
整体建筑色调凝重大气,气势磅礴,体现出大宋建筑风格之美。
殿门内东有钟。
西侧置鼓。
作为兴隆寺的主殿,殿内供奉着三尊金身佛像。
分别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殿中的佛像与壁画,庄严肃穆。
金身佛像正背面绘有菩萨坐像。
东侧绘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
西侧绘文殊菩萨骑乘威风狮子。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普乐殿等建筑。
东侧殿内供奉着佛像。
佛像庄严而神圣。
兴隆寺在隋文帝仁寿二年时始称普乐殿,于唐代改为龙兴寺。
后于宋代改称为兴隆寺,千年间香火旺盛,万众归仰,道场兴隆。
西侧殿内供观世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与藏经阁。
佛教非常重视佛法的宣扬。
法堂是禅宗对讲堂的称谓,即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名为法堂。
佛陀在世时,为了给众生演说佛法,建立法堂,专门用以传播佛教。
法堂是禅寺讲法的地方,供奉经典的地方,相当于律寺、讲寺的讲堂。
法堂之上为藏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