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东市河,水深有三米,它是连通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活水河。
邻水而居的“水阁”,是用木桩和长长的青石垂直打入河床,继而架上粗木横梁,铺上经过油漆过且不易腐烂的木板,形成了前门临街、后院面水的水居房屋,可谓是独具匠心。
这些顺水而建的古民居和河上的石桥,共同构成了江南特色的古镇风韵。
古建筑上的梁、柱、门,以及窗上的木雕和门墩上的石刻,工艺精湛,做工细腻,让你不得不折服先人的聪明才智。
以前,小商小贩就在船上做生意,居民需要什么就在窗口用绳子吊个篮子下来交易,非常方便。
现在,水阁里还有当地老百姓居住着,传承着乌镇千百年来的生活。
岸畔上常有一些廊棚,也就是带屋顶的街,廊棚下面为木结构的柱子,柱下往往还垫个鼓形的石墩,以防止木料腐朽,廊棚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下面则是一条石板道,绵延不断。
廊棚一般坐落在面北的街,因为这样的街太阳照射较少,尤其到了冬天,开门就迎西北风,严寒三九天,常是冰雪不化,居、行十分不方便,因此大凡面向北的房屋前面,都建有廊棚以利通行。
在这里,可以感到唐诗宋词里那份烟雨的雅致。
粉白的墙,黛青的瓦,显得那般洁净、隽秀。
一条长长的河道蜿蜒着,岸边垂柳若帘,曼妙婉约,有着一种飘逸之美。
河面上水绿如蓝,背倚河道的临水房屋,几乎家家都有石阶码头,备有小船。
后门的庭院里,桃红、柳绿、青藤、盆景,似乎多少年来不染尘世,所到之处满目葱茏,藏不住的是掩映在水岸边的繁花点点,姹紫嫣红。
斑驳的古老墙面上,紧紧抓着的爬墙虎,碧绿油亮,让人不得不产生遐想,感悟到生命竟然有如此蓬勃的力量。
走进乌镇,就犹如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中,让人们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几番惊喜。
它不只有小桥、流水、人家,那带有徽派建筑特色的江南民居,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错落有致的翘角飞檐,风雨斑驳的白墙青瓦,勾勒出粗粗的线条,透过这些线条,就仿佛在阅读古镇几百乃至千年发黄的书卷,可以领略出她那千古的文化底蕴。
老街交叉其中,构成了双棋盘式的河与街平行相傍,水陆相邻,体现出以水建居、临河筑屋的格局。
河上桨声哗哗,岸边上酒旗飘飘,家家面水,户户枕河,是江南民居的典范。
“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是乌镇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