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坝为兖州市古建筑,位于城东泗河、沂河交汇处。
据清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
记载:“金口坝为东魏天平二年高欢将娄昭攻兖时,堰泗灌瑕丘之迹。”
隋代薛胄为兖州刺史时,泗河、沂河南流,泛滥淹没,
于是薛胄在城东二条河交流的地方,基石筑堰修建了金口坝。
元至元二十六年开会通河,为
了引泗河水接济运河,重新修复了旧坝,中间开了三个涵洞,并装置了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开启、关闭。
明代、清代又进行了重修。
金口坝全长123米,宽8米,高3.3米。
整个坝体是由长条石砌筑而成,条石与条石之间用铸铁扣链相接,“扣”面上铸有阴刻楷书“金口坝”三字。
兖州市民间故事《金口坝下聚金石》源远流长,发萌于盛唐之后,是兖州人民以当地传说为基础进行的口头文学创作,寄托着对家乡风物的热爱之情,蕴涵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这个故事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是生长于兖州历史风物之中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是兖州人民集体创作的文化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这个故事同时具有民俗学价值。
通过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兖州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商贸重地,客商云集,所以才留下美好的故事。
故事还宣扬了兖州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并劝诫人弃恶从善。
金口坝横跨泗河,宛如长虹卧波。
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
游人到此,如入画境,“金口秋波”由此而来。
这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济运、防洪、蓄水、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
金口坝历1500多年巍然屹立,建造坚固,反映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古代坝桥史上的杰出工程。
当年,李白、杜甫相会于兖州,鲁门泛舟,石门宴别,赋诗酬唱,便在金口坝处,金口坝这座水上石门,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诗坛“日月相逢”的千古佳话,古老的金口坝、泗河水为两位伟大诗人的才思诗情,提供了美好的创作源泉。
金口坝近年已经加固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