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南岸,坐北朝南。
禹王庙,原为河神庙,后为纪念大禹治水改建为禹王庙。
沿中轴依次为大道、广场、庙门、神道、正殿、假山等建筑,东西两侧为掖门、东西两廊,石碑及古柏树十一株。
创建年代不祥,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丶秩祀》记载:“原名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员外郎张盛建坝,因立庙。”
禹王庙内今存古柏11株,其中有一株被称为大禹化身的直径达1.52米的古桧柏,号称“齐鲁第一柏”。
还有一夭娇作龙形被誉为“虬枝歧柏”是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多赋诗赞美。
禹王庙,正殿虹渚殿为穿堂式建筑,殿祀禹王,门额篆“风调雨顺”四字。
庙内立有龟趺螭首石碑两通,一通为明成化十一年“造堽城石堰记”碑,由明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尚辂撰文,由明代四大家之首的文征明及名家祝允明的书法老师李应祯篆额书丹。
另一通碑为明成化十三年“同立堽城堰记”碑,由户郭尚书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辅书丹。
大殿西侧,原有石碑数通,今仅存城堰碑两通,东西相向而立,通高约5.6米,宽近1.5米,厚0.5米。
记载着明成化十年城坝重建的原由、选址、用料及施工工艺等,指出该坝为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
碑文记载:元宪宗七年,始筑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河注入济宁,以利漕运。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淤积泥沙,河床升高,河道塞流。
1267年,建石砌大闸,用铁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势,构筑坚固。
明朝定都南京后,漕运停止,河道逐渐淤塞,堰坝毁坏。
明成祖初年,迁都北京,恢复航运。
于是改选河床为坚硬石质的今址,重新建坝。
坝体用碎石和石灰灌注,次年竣工。
这项工程在历史上为繁荣南北水路交通、灌溉鲁西南广袤的农田,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碑文阴刻,因长年风吹雨淋,很多字已模糊不清了。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禹王的丰功伟绩令后世万代敬仰。
禹王庙对开发研究禹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