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坐落于镇江城西云台山,这里名胜古迹较多、是一条完好无损的历史古街,已经变为国家级别的景区,获得许多来镇江旅游的游客的亲睐。
西津渡的周边环境优异,与长江水邻近,在沿江处有一座峭壁,算得上一片依山傍水的风水地了。
凭着其优异的所在位置,在历史上西津渡十分兴盛,有四面八方的商家来此集聚,导致西津渡变成那时候十分兴盛的一个地区,有着“江南地区第一渡”的美名。
在古街有千年历史沉积的沧桑感,有昭关石塔、观音洞等等。
历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 因此人们可以看到券门上刻有“枕江”二字,随着长江北岸坍江,
南岸淤积,主航道不断北移,长江向东延长,此时此刻长江南岸已经北移了数公里。
最广为人知的西津渡古街便是以前商贾云集的地方,兴建于六朝时期,尽管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时间,可是依然维持着古时候的工程建筑商业街面貌,就连商业服务气场也被承袭了下来。
古街上四道石券门,额上分别题刻着:“飞阁流丹”、“层峦耸翠”、“共渡慈航”、“同登觉路”,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旧时,若要从江南上船到江北,这“同登觉路”是西津古街的第一道券门。
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
漫步在西津渡古街上,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古时候,长江上船沉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况且江上盗匪猖獗,古人每一次渡江都有性命之忧,因此在南岸西津渡建有各类寺庙,供各色信仰不同的人们祈求渡江平安。
因为渡江风险较大,所以在西津渡街的券拱门上,镌刻着“同登觉路”、“共渡慈航”的美好寄语,希望南来北往的人们能平安顺利地过江。
在古大街上有一座象征性的古塔,叫做过街古塔。
这座古塔兴建于元朝,充满了元代的房屋建筑特点。
石塔双层,跨在二座建筑之上,造型设计别具一格,塔体展现瓶状,在塔座上有复莲花座,塔身上刻有“昭关”二字,因此又称之为昭关古塔,是中国现存完好无损的一座过街石塔。
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民间水上救生组织由此诞生。
西津古渡救生会旧址,这座代代相承、保存完整的建筑,也是中国救捞事业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观音洞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层楼古建筑,门额上是清代侨寓镇江囘的宜兴籍学者陈任暘所书的三个隶书大字:观音洞。
进入寺内,在巨石高耸的山岩上有一天然石洞,洞口供奉着一尊脚踏鳌鱼,左手持净瓶,神态慈祥端严的白石观音大士像。
据传,古时每逢香期,镇江人都要赶到西津渡烧头炷香,常常倾城而出,万人空巷。
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在观音洞的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
在离观音洞不远的地方,有紫-阳洞和铁柱宫遗址两处道教胜迹。
由于西津渡伴山而建,因此古大街上产生了许多的石级。
石级间隙中长出绿苔,显现一丝生机盎然,表层也因为很多年的践踏,而越来越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