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塔高30米。
由七峰亭向东几十步,就来到耸立在金山西北峰上的慈寿塔下。
慈寿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
宋朝时改建成双塔,分别取名为“荐慈塔”和“荐寿塔”。
双塔倒塌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又重建现塔,取名慈寿塔。
秀丽挺拔的慈寿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
沿着塔内木梯盘旋而上,面面有景,层层各异。
登塔凭栏眺望,万里江山……
金山名胜,尽收眼底。
宋代王安石登塔后曾作诗抒怀:“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塔外花墙上,刻着“天地同庚”4个大字,据说这是刘坤一为祝贺慈德60寿辰,请8岁传童李远安书写的。
由慈寿塔往北不远,就到了法海洞。
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即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又名裴公洞。
裴头陀相传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他初来居此洞。
洞中供有慈眉善目、端坐修行的法海塑像。
在法海洞北,玉带桥畔有一个白龙洞,洞内有白娘子和小青的汉白玉雕像。
从夕阳阁登山而上……
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
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
金山名胜古迹甚多,俯拾皆是。
玲珑秀丽的慈寿塔立于金山西北山巅之上,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处,仿佛把这座山都拔高了。
再如楞枷台、妙高台、观音阁、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龙洞等名胜古迹……
皆依山旁势凿岩而建……
构思神巧……
令人赞叹建筑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艺术。
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云:“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
诗中将金山比为一朵美丽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