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不仅是孔孟儒学的发祥地,也具有灿烂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其中,佛教在兖州的历史最为悠久,并于此涌现出很多高僧。
可以说,兖州的佛教地位在中国佛学史中非常重要。
在中国佛教史上,东汉为佛教初传时期,两晋南北朝为佛教发展兴盛时期。
尤其是北朝,社会矛盾尖锐,民众为避徭役而大量出家,建寺造像盛行,这正是当时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
北朝时期的兖州,正处于佛教发展兴盛时期,体现出北朝佛教发展的特点,出家、造像成风。
因此,可说南北朝时期,兖州佛教即已发展兴盛,而不是隋代以后才在兖州地区发展起来。
而兖州民众早在北齐的瑕丘(今之兖州),就发现已有佛教造像历史。
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记载兴隆寺在北门内东大街,旧名普乐寺。
仁寿元年六月,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建塔三十座,以供养自己珍藏的舍利,这一次建塔三十州中,却没有兖州。
仁寿二年正月,隋文帝又下令,在全国再选五十一州,建塔供奉舍利,并命令四月八日午时,全国各州同下舍利,封入石函,这一次,兖州名列其中,选中的佛寺就是瑕丘县普乐寺。
因普乐寺“最为清净”,因此选择在该寺建塔供奉文帝所送舍利,此塔即后来之兴隆塔。
《续高僧传》记载说:释法性,兖州人。……开皇十四年,文帝东巡,搜访岩穴,因召入京,住胜光寺。仁寿之年,勅召送舍利于本州普乐寺。
佛教在东汉后期初传入兖州,南北朝时兖州佛教兴盛。
在仁寿二年三月兴隆塔兴建以供舍利之前,普乐寺已经建立,也就是说,兴隆寺的始建时间应该早于隋朝仁寿二年。
兖州在南北朝至隋朝时期佛教发达,还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高僧大德,同时对于兖州佛教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隋朝舍利分布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皇帝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舍利的盛事,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这一重大事件中,兖州籍僧人也做出了很大贡献,高僧法性、宝安等参与了隋仁寿二年分布舍利的活动。
兖州兴隆寺古塔后来又安置于阗光正大师法藏从天竺取来的世尊金顶骨利,延续了舍利崇拜的文化传统。
高僧法性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能并非兖州籍最有名的僧人,但对兖州来说却是最重要的高僧,因为他不仅是兖州籍高僧,又到本乡安放舍利,对于兖州佛教发展有重大贡献。
特别是提升了普乐寺的地位,使这里成为安置佛舍利的圣地,并成为兖州最重要的寺院,也为后来宋代安置光正法藏大师从印度取来的佛金顶骨舍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