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国内最大的私有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史料、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有民宅。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
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
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
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古代的宗法观念及家族理念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等级规定。
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进。
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一致的色调,即小青瓦屋面、白色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相同,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
甘家大院,是国内大中城市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平民住宅,在南京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亲历了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间无数次的悲欢和离合,如今依旧静静地卧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缓缓地摇着蒲扇,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国内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府衙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
“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162间。
甘熙宅第是清道光初年江宁的甘福修建,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甘氏为金陵望族,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册,建藏书楼,名津逮楼,并因此留名青史。
文人造院,自然是不遗余力,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生命的渴望,全部寄托于院墙之内。
走进宅第院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别有洞天,长廊自然地环绕在四周,灰瓦错落有致,这对于整日在喧嚣尘世忙碌的人们,不啻是一种慰藉。
院内马头墙像慈祥的老人,安宁平和,白得那样圣洁,瓦顶含蓄地勾画,淡雅恬静,高大的墙体使建筑外形美观、雄伟,有效地防火防风,把建筑空间隔开,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划分。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一致的色调,故居的主要组成部分门厅:在多进大院中第一进,并列的房间还包括过厅、门房、账房。
在大门两侧可以看到墙面光滑平整,据称,工匠们用刨子刨平砖块的方法,使墙面异常平整,砖与砖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这些砖又称刨砖,这种工艺我们称之为磨砖对缝。
轿厅在第二进,也有与门厅布置在一起的,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
大厅是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筑群中的主体,为了加大进深,突出建筑物的高度,大厅一般都采用抬梁结构,以显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内部建筑构造精巧,装饰华贵,三开间,开间的宽度由中间向两侧递减,即中间较宽,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扇门,可全部开启。大厅内墙壁设板壁(也称屏门),以避免视线直通内院,板壁上悬挂字画、对联、匾额,与室内的家具共同组成了大厅内丰富多彩的空间。
大厅前后左右都是走廊,走廊还可以与侧面的备弄相连,这种布局使佣人们的往来行走不致干扰大厅中的活动,有的大厅建筑物下端设台阶,室内原来在灰色的水磨地砖四角下都倒扣着一只只兰盆子或坛子,大厅地坪下排放着的上百个兰盆子,能使室内产生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只有建房比较讲究的大户人家才用这种方式。同时建筑整体上的垫高,也增加了大厅的雄伟和庄严感。
友恭堂,显然取“兄友弟恭”之意,这在诗礼传家的大家庭里,尤显重要,外檐门柱上对联写道: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
友恭堂内的祭器。
内厅设在第四、五进中,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
第五进住着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称绣楼。
厨房及其他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边落中,可从后门或经过备弄通向街市。
各落建筑间有一条宽约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称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势,人们可以从这条备弄穿行救火;另外,由于古代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而备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从这儿可以看出旧时代对女姓、出力人的藐视。
庭院是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间环境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多进穿堂式从空间的虚实变化来看,实的是民居中的建筑物,虚的是向上开敞的庭院空间,庭院从功能上可以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
大多数庭院进深较浅,与建筑物的高度相比约为1:1左右,结合建筑物的围廊、挑檐,使整个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减小,节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阳光,冬季由于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证室内充足的日照。
庭院内绿化较园林简洁典雅,不致形成空间的堵塞,有些花厅前的院子,内部设假山、花石,用花墙隔断起调节气温,通风的作用,庭院的绿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组成的欢快的色
调与建筑物内部的调和与安宁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民居内部空间变化无穷。
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它们是古代人辉煌的劳动创造和勤劳的累积,为后人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位于甘熙故居内,由于甘熙故居不少房舍遭人侵占,整修恢复原貌的有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并以此分三大陈列主题。
十五号是南京传统民居厅堂展示,游客可参观门厅、大厅、内厅、主人房、佛堂、洞房、闺房、书斋等,体会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
展堂中陈设的服饰。
民俗雕塑《立夏称重》。
生活器皿。
刺绣。
家居陈设。
婚庆礼仪。
十七号展示南京地区民俗技艺,展示现场有老艺师表演皮影戏、泥人、魔术、九连环、剪纸等,游人可当场学艺。
十九号的南京传统民居图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厅建筑、多进穿堂建筑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构件,是研究南京地区明清民居的宝库。
旧时织机。
水八鲜饮食习俗。
甘熙生于1797年,1838年中进士,与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
在北平雍和宫旁成贤街的孔庙内(国子监东侧的大院),有元、明、清三朝陆续立下的进士碑林,计100余块,道光38年的那块进士碑刻有“甘熙,江宁县”,可以作证,这是宅第里的另一通光绪碑。
甘家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有“江南笛王”之称的甘贡三与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的活动场所
,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抗战爆发后,甘家在家长甘贡三的带领下离开南京,前往重庆避难,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独自留守南京保家护宅。
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夫妇俩都对戏曲情有独钟。
据说,正是甘律之对戏曲的热爱改变了这个宅子被摧毁的命运。
抗战时,有一天,独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一个日本官的办公处,惴惴不安的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恼,没想到房子不但没有霸占或者损毁,反而得到一个保护的条例,只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京剧,为了欣赏甘律之表演京剧,兴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访,结果,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损坏的命令,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战争年代的熊熊战火侥幸的保留下来,侥幸的等到了一九四六年甘家重返南京。
甘家几代人修缮完毕的宅第,又经历了重新修整和扩充,二〇一〇年又一次对游人开放,开放后的宅第面积从六千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整个甘熙宅第划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梦回童年、城南旧影和金陵工巧六个主题片区,重新开放后,这里把重现老南京的民俗民情做为了重点,突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二十五个老艺人都搬进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时节令、风俗习惯、老地名老行当等也都会在展览中得到体现。
在宅第大厅左侧有个名叫“梨园雅韵”的小舞台,这里每天上演京剧、昆曲及南京地方戏。
不演出的时间里,舞台上空空如也,只有幕布上“出将”、“入相”的字迹,抬头透过装饰着花伞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面夕阳渐落。
日出日落,将出相入,偌大的城市里,有几处地方能有如这掩映在梧桐树下的百年古宅般荣幸,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留存住关于这个城市随时光的流逝逐渐模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