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亦称至圣林,史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当初墓地不过一顷,二千四百年来,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历代帝王又不断赐给墓田,面积逐渐扩大,至清代已达3,000亩,林墙周长7公里余。
万古长春坊俗称五门牌坊,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神道中段有桥名曰“文津桥”,平地突起,过桥北行,便可见到这座精致的石质牌坊,坊额上刻“万古长春”四字,是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
万古长春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此坊六柱五门五楼,飞檐起脊,三层横梁,坊顶呈瓦垅状,坊长22.71米,宽7.96米,明间两石柱前后各浮雕两条盘龙,再外两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条龙,最两边的柱上部各雕一只立凤凰,明间额枋南面雕双龙戏珠,北面雕双狮戏球,次间均雕双凤朝-阳,梢间前后雕双龙戏珠。
明间枋前后均雕双龙戏珠,两次间雕双凤朝-阳,梢间雕一条行龙,花板两面雕祥云、瑞草等图案,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正书“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笔势沉厚,字体端庄,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又加刻“奉敕重修”字样,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狮子,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鹿、牡丹等图案,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
孔子思想历两千年而不衰,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一直吸取孔子思想的养料,“万古长春”坊正对孔林大门,寓意孔子的思想犹如松柏长青,万古不衰,在“万古长春”坊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明万历时建造的碑亭。
东侧碑亭内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此碑于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郑汝璧、巡按连标立石款。
碑亭为方形,明间南面开门,东、西、北三面设立石栏,重檐绿瓦歇山顶。
西侧碑亭内立《阙里重修孔子林庙碑》,碑文为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东阿人于慎行书,内载林庙一次修葺即花费黄金二万两,此碑立于明万历年间,虽经几次重修,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至圣林坊位于万古长春坊北,大林门前,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坊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飞檐双重,彩绘斗洪,绿瓦朱甍,长11.35米,宽4.40米,坊额明间花板上雕楷书“至圣林”三金字,宏丽壮观,坊前有明崇祯七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过至圣林坊,有一条红墙夹道,苍松翠柏遮盖的甬道,长约400米,幽深肃静,可直通二林门——至圣林门楼,人们习惯上称其为“二林门”,简称“二门”,这座高大的门楼也叫“观楼”,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因此通过二林门,才算正式进入了孔林。
二林门为城楼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五间重檐砖质城堡式拱门,两扇朱漆大门上各镶嵌着横九竖九共81个团花形铁门钉,这是孔子地位最为尊贵的象征,拱门上横嵌石匾,篆刻“至圣林”三字,整个林门楼建造别致,木质结构,重檐绿瓦歇山顶,四周以16根红漆木柱环绕,构成回廊,颇似城楼。
孔林二门后有楼梯上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0日,《淮海战役曲阜会议》在此召开,会议由粟裕主持,饶漱石、张鼎丞、陈士榘、张震、韦国清、许世友等人参加,主要传达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重要指示的电报文,会议原在孔庙奎文阁举行,10月9日晚移入孔林二门观楼举行,会议共持续了六天。
穿过观楼,一条东西横贯孔林的小河映入眼帘,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洙水河,洙水是周代为排洪护城而兴修的人工小河,但它流经孔子墓前,传与圣脉攸关,故称誉它是“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并将其与泗水并称“洙泗”,作为孔子思想发祥地的代称,洙水河上建有三座桥,左右皆为平桥,唯中间一桥为单孔石拱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洙水桥,桥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了人们北望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
洙水桥的南侧、孔子墓轴线的最南端,有一座精致的石坊,这就是“洙水桥”坊,此坊四柱三间,石质,四柱均为冲天八楞式,柱顶各有圆雕石兽,独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间额坊雕刻“洙水桥”三个没有落款正书大字,据说为严嵩所书,二次间均浅刻双龙戏珠,造型简朴庄重。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把后面的墓地挡住,也叫“挡官门”,以前皇帝来祭孔的时候,百官都要在此等候,只有皇帝和祭祀官可以入内。
进了门,右手边有两个小院,西边的小院叫“思堂”,为昔日主祭官的斋厅,也是当年祭孔时皇帝沐浴更衣的地方。
东边的小院叫“神庖”,是祭祀时宰杀牲畜的地方。
过了挡墓门即是孔子墓甬道,这条道路是孔子墓的神道,神道是人死后升入天堂的必经之路。
这条神道上有四对巨型明清石雕,第一对石雕名叫“望柱”,是进入天门的标志,它不同于华表,华表中间有云朵,而望柱没有,东望柱上有“孔老-二”三个黑字,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因为望柱的石料渗透性好,墨迹已经渗透到石头里面,再也无法去除了。
第二对石雕名“文豹”,文豹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通广大,外形像豹子,腋下能喷火,温顺善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传说孔子读书时,文豹不仅在两边作陪,而且捧书、研墨,为孔子服务;第三对石雕名“甪端”,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传说它的本领很大,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幽远之事,懂八方之言,孔子周游列国时,由它来拉车,充当孔子的谋士,又做他的翻译。
第四对也是最后一对石雕是一对石头人,名叫“翁仲”,翁仲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武将,据记载,他姓阮,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因他作战十分英勇,所向披靡,威震边塞,死后铸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此后,就通称铜像、石像等为“翁仲”。
在墓前立翁仲是用来守墓,这一对翁仲,一文一武,文者持笏板,武者佩剑,雕刻线条流畅、古朴,站立在享殿门前的神道两侧,因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所以塑了一文一武,砖砌甬道两侧的这些对列石雕翁仲、角端、玄豹、华表,形制古朴,为宋明旧物,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此殿是祭祀孔子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的地方,平时摆放祭祀礼器。
孔林乔枝巨本,古木参天,中以楷树为多,另有柏、桧、柞榆、雒离、女贞、五味等数十种,史称孔子弟子各持其乡异种来植,故树种繁多,延续至今,有古树二万余株,四时不凋,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
这尊树桩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孔林里最古老的树木之一,这棵树的名字叫“子贡手植楷”,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亲手种植的一棵楷树,当年孔子去世时,子贡在南方贩牛,没有在孔子身边,孔子临死前,一直叫着子贡的名字,子贡听说老师去世,拄着一根哭丧棒前来吊丧,丧事完毕,把哭丧棒插在地里,泪水和着雨水竟然把它浇活了,不幸这棵楷树在清康熙年间遭雷火劈死了。
“子贡手植楷”碑是康熙皇帝手书,其中“植”字少了一横,少的这一横就是因为孔子临终时少了子贡来送终,在一侧亭子里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的是当年这棵楷树枝繁叶茂的样子,碑一般是刻文字,为树刻碑非常少见,这块碑名叫“楷图”,也叫“流泪石”,每当阴天下雨时,碑上会渗出一些水珠来,据说那是子贡在哭他的老师。
在楷亭北、孔子墓道东侧高台上,南北整齐排列着三个古亭,这是帝王来孔林祭祀孔子的建筑,称为“驻跸亭”,亭为四柱方形,均见于清代,最南为乾隆帝驻跸亭,建于四层台阶之上,黄琉璃瓦,南面设门,北面为墙,东、西两面设格窗,北墙悬挂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御制诗木牌:宫墙亲释奠,林墓此重来。地辟天开处,泗南洙北隈。春鸣仙乐鸟,冬绿石碑苔。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乾隆曾八次来曲阜,多次亲至孔子墓祭祀,并行一跪三叩礼,据说,他每次来孔林,均在此休息。
中间为康熙驻跸亭,建于四层台阶上,黄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内立“圣祖仁皇帝驻跸亭碑”,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自至孔林祭拜孔子,并应衍圣公孔毓圻的请求准扩林地,为感念皇恩,特立碑建亭以示光荣,乾隆年间此亭曾倒塌,即依原貌重建。
最北为宋真宗驻跸亭,建于三层石阶之上,绿琉璃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亭内立
“宋真宗驻跸亭”碑一通,此亭是为宋真宗朝圣曲阜,亲祭孔子墓而建,金时亭在今孔林二门外侧东邻,明代在今享殿甬道东侧,清代康熙年间移入此处。
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这是一种非常尊贵的筑墓形式,叫“马鬣封”,墓前有两块石碑,后面小的一块是宋代所立,前面大的一块是明正统八年立的,上面几个篆字“大成至圣文宣王”是黄养正书写的,墓前的石台,最初是汉代修建的,唐朝时特意从泰山运来“封禅石”重新筑砌,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大。
孔子墓的东边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墓,这是孔林中年代最早的墓,位于5米处高土台上,封土东西18米,南北23米,高3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明代立,正书“泗水侯墓”,后碑小,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二世祖墓”二世祖墓,碑前有供案、拜台。孔子墓的南面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墓,如果人们面南背北站在此处会发现,孔子墓在中间,孔鲤墓在左边,孔伋墓在孔子墓的正前方,这种墓葬形式叫“携子抱孙”,即孔子领着儿子,抱着孙子,象征子孙繁衍,连绵不绝。
孔伋墓,位于孔子墓以西稍南20米处,封土东西18米,南北21米,高4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为明代立,正书“沂国述圣公墓”四字,后碑小,为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三世祖墓”,拜台前有宋宣和年雕刻石翁仲1对。
孔伋墓前的石翁仲本来立于曲阜城外鲁荒王墓前,与孔伋墓没什么关系,鲁荒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荒诞不经,整天沉湎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结果19岁就中毒死去,死后谥号“荒王”,后人把这两个翁仲移进孔林,放在了孔伋墓前,这对翁仲雕刻得很精致,而且十分传神,文左武右,武翁仲目不斜视,虎视眈眈地盯着文翁仲,而文翁仲则笑嘻嘻地把头一歪,不予理睬,历史上不管谁坐天下,都离不开带兵打仗的武将,但打下天下以后,做宰相的却往往是那些文官,所以武将觉得愤愤不平,而文官呢?我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量非常大,把头一歪,化干戈为玉帛。
孔子墓的西边有面东房屋三间,灰瓦硬山顶,石碑上刻“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然后各自离去,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来弥补对老师的愧疚,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守墓生活非常艰苦,住草棚,吃素饭,不能洗涮,也不能回家探望亲朋,后人一直把子贡树为尊敬师长的楷模,为怀念他的孝心,明嘉靖二年建了这间屋子,清康熙年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