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历史资料1:芜湖一中荟萃文学社工作小结(1985-1991)

标签:
芜湖一中荟萃文学社工作总结语文教学第二课堂 |
分类: 历史资料及风景名胜 |


安徽芜湖一中荟萃文学社(刘人云执笔)
一、办社五年成绩显著
我校是安徽省重点中学之一。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开展,学校提出了升学培养与学质培养兼顾的口号,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1985年10月,正式成立了芜湖一中荟萃文学社。五年来,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文学社以“以文会友,增长才干,培养人才”为宗旨,集聚了全校语文学习爱好者和文学创作爱好者的精华,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活动,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一)促进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由于文学社成员大多是各班语文学习和写作的佼佼者,并陆续取得新成绩,对广大同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有的成员在报刊发表习作或在竞赛中获奖,对其它同学也产生刺激,掀起了学语文和写作的热潮。同时,文学社各班分社的活动,是在本班语文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语文教师一般是以文学分社为核心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由此带动了广大同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历届高考、中考语文成绩均在省市先列水平,1988年全省高中语文知识竞赛,我校刘珊同学荣获全省第一名。这些,都与文学社调动了广大同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
(二)写作水平广泛提高
我校文学社的活动一向以写作为中心,诸如征文比赛、组织投稿、编写墙报刊物、写作指导讲座等。即使是阅读方面的活动也与写作紧密配合,从面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水平。五年来,文学社社员在全国各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习作约260篇,约有30篇,被收入多家出版社编辑的专集中。文学社社员参加全国、省、市各类作文竞赛(包括少数语文方面的竞赛),共获奖232人次,其中在全国性或省际间的作文大赛中获奖94次,这当中获全国一等奖的有20人次。如在1986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中,我校共有五名同学获奖,人数居首位,因此荣获集体奖。
(三) 培养了一大批尖子学生。
通过文学社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一些语文尖子和写作尖子的成长,学校因此形成了“届届有人才,长江后浪赶前浪”的大好局面。文学社每年都涌现出一些令全校学生瞩目的明星人物。如85届高中毕业生黄娟娟同学,其议论文《狂妄与自信》获得《作文报》85年全国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该生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现任校报主编。83届学生蔡雯,发表了许多习作,获82年《语文教学通讯》中学生征文一等奖,她的作文《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现被收入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又如88届毕业生陈晓敏同学,毕业时累计发表习作17篇,后考取安徽大学中文系。又如89届学生车琳,今年高三学生何冬梅,高二章炜,高一王晔等。这些同学所取得的成绩,对其它同学又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四) 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要把文学社的活动搞得新颖有趣,需要指导教师注意广泛搜集信息,学习他人先进做法,并化为已用;要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或办讨论会,教师就必须钻研新的知识,进行再学习;特别是文学社的活动以写作为中心,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不仅要有写作理论知识,而且要亲自下水,方可指导得法;教师还必须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能善于抓住学生作文中的好苗头。这些都逼使教师去钻研去学习。我校语文教师近些年专业水平提高较快,尤他是写作能力普遍较强,有些教师发表了大量教学文章和文学作品,其它大部分老师都陆续有文章发表。1988年我校语文组荣获了市先进班组的光荣称号。
二、组织落实,任务明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文学社这样的组织,因为涉及面广,又是课外活动,因此,没有一个经常运转的健全的组织,各项活动是不能顺利进行的。只有从组织上任务上抓落实,才能保证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
我校荟萃文学社是个总社,下面各班组织分社,分社还可以有自己的社名。每学年总社人数约为200人。分社可以扩大一些成员,但不算是总社批准的正式社员。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文学社的先进性,又不挫伤一些成绩不理想同学的积极性。参加校文学总社的成员,要求其写作或语文成绩在班上居中上游水平,由个人申请,经该班语文教师批准并与总社教师协商决定。对正式成员颁发社员证,并进行个人简况登记。发证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组织措施形式上亦保证了组织的健全。
成立指导教师组,由蔡澄清副校长、校教科室负责人刘人云和语文组长汪亭祺老师负责、其它语文教师均为指导组成员,并聘请了市文联负责人、报社文艺部负责人及著名校友担任顾问。六个年级各产生一名社委会成员,由各年级语文教师协商产生,要求在学校或年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这六人组成的组委会再选举产生一名社长和副社长。各班文学分社的负责人由各班文学分社成员选举产生。
(二) 明确任务
每学期始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定下本学期总社和分社的工作任务。要求总社有3次以上的活动,各分社也要有3次以上的活动。学期结束后,由各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并写进学校统一领发的《教师手册》中的有关栏目。社务会基本上每学期召开3次以上,指导教师组的工作在语文组组会上协商布置。
出版社刊,基本上每学期一期。各文学分社还有自己的油印报刊或墙报园地;每学年开始,进行一次发证工作。
文学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质,从面提高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的所有活动都以此为中心轴转动。由于当代中学生具有自主自立,知识面宽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尽量把各项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新颖有吸引力。
总结一下我校文学社的活动,主要有以下6种形式。
竞赛式:分校内校外两种。校内,有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校外,除积极参加上面规定的省市作文比赛外,还注意搜集信息,积极参加有关报刊和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以作文比赛为主)活动。
评比式:如评比优秀文学小报,评比最佳文学分社、最佳文学社社员等。
编辑式:由文学分社编辑油印报刊、墙报园地等。
讲授式: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学专题讲座。
演示式: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
讨论式:讨论有影响有争议的电影电视小说及学生作文等。
在组织活动方面,注意到三个结合,即:大小结合。总社的活动和分社的活动注意协调配合,有区别又有联系。部门结合。配合组织活动,配合校中心工作,与校团委、政教处协同进行。内外结合,如适当邀请一些作家、专家、学者来校办讲座等。
刘人云执笔
(原载《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佳作选》一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前载《安徽教育》199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