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市翠园中学市重点课题  “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实验  成果鉴定书(上)

(2017-12-09 19:07:08)
标签:

教育

历史

分类: 教育论文、总结和教学设计

深圳市翠园中学市重点课题

“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实验

成果鉴定书(上)深圳市翠园中学市重点课题 <wbr> <wbr>“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实验 <wbr> <wbr>成果鉴定书(上)

20051230

深圳市翠园中学市重点课题 <wbr> <wbr>“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实验 <wbr> <wbr>成果鉴定书(上)

二、工作报告(可另附页)(简要叙述研究过程,不超过1000字)

内容提示:1、研究计划执行情况;2、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3、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4成果(总体性表述)

我校自20019月开始创造性地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同时开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实验”(为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基地),至今已有四年多。这四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提升,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省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简述如下:

2001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014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广东省教育厅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我校较早介入全省这项课程的准备工作。2001年上半年,课题负责人刘人云副校长参加了省厅、省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纲要》和《方法指导》两本教材的编写会议,刘人云副校长执笔的《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立项提示》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收入这两本书中,作为示范,为全省高中师生使用。刘人云副校长还于20019月在广州召开的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研讨会上为全省近千名教师作示范介绍。

秋季开学后,我校全面落实我们制订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逐步推进,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我们成立了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姓名

职务

职称

承担工作

衷敬高

校长

中学语文高级

组长、总领

刘人云

副校长

中学语文高级

副组长、执行

何智强

副校长

中学数学高级

副组长

 

副书记

中学英语高级

副组长

徐庆军

教科处主任

中学语文高级

组员、落实

廖孝洋

教务处主任

中学数学高级

组员、落实

余俊康

学科组长

中学化学高级

组员

 

教师

中学化学高级

组员

孙曙光

教师

中学历史高级

组员

各学科组组长、高一年级长及有关人员

 

我们的安排是:严格执行《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在高一年级各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三节,各班在一个学期内成立一批研究小组,各小组均要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同时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组和学科组,每周召开一次领导组和学科组工作会议,交流情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采取对策,布置工作,有力地保证了课程及实验的顺利进行。

2002

由于我校的实验在市内外首开先河并顺利推进,元月8日在我校召开了深圳市“研究性学习”课程翠园中学研讨会和学生成果展览,省、市、区教研室和区教育局领导和全市70多所学校的代表前来参加,后又有一些全国、省、市会议代表前来参观,给予很高的评价。

学校编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全景》一书于2002年由北京华龄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达28万字,收集了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总结、管理条例、科研文章和学生的研究报告等,是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百科全书”,受到全国读者的热烈欢迎。

学校还制作了“研究性学习”专题网页,成为罗湖教育网的热点网站,获罗湖区第二届科技信息节优秀专题学习网站一等奖,并被广东省电教馆挂上省科研网,向全省展示学习的主要研究成果。2005年该网站被全国中小学计算中心评为二等奖暨全国教育特色网站。

2003

元月,罗湖区课改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各省市代表及全区各中小学师生踊跃来我校参观“研究性学习”示范展示,一致反映热烈。

12月在我校召开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现场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委员会主办),全国90多所学校的代表前来观摩,好评如潮。全省研究性学习现场会一直计划在我校召开。

2004-2005

经过数年的实验实践,我校已形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的翠园模式,即“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课题)为中心,以开放为形式,以探索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被广为传扬。

200512月止,四个半学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已经完成。2001届高一年级12个班、2002届高一年级14个班、2003届高一年级20个班、2004届高一年级14个班和200514个班(累计64个班)共完成1400多个研究课题。学生研究成果质量优秀,丰富精彩,令人叹止,如2001届高一年级12个班第一学期共138个课题,其中科技类47项,占总数34.1%;人文类42项,占30.4%;社会(经济)类30项,占22%;国际类14项,占10.1%;体育类5项,占0.4%。有几十篇学生研究成果已发表,收获巨大,社会反响强烈。20049月广东省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各校必修课程,由于我校早已形成规范,所以顺延展开。

1400多个研究课题全部制成课件并公开展示。全年级举行学生研究成果交流展示会共18次,班级举行的共有140余次。每次展示会都是盛况空前,学生非常踊跃。四个学年内学生共查阅各种书刊资料近9千种,积累资料约近9千万字,进行社会调查约1400次,写成研究报告1400多篇。学校举行全年级辅导讲座18次,

学校编印了《翠园教科研》杂志共4期,每期都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中第2期为研究性学习专辑。

至今学校和教师发表“研究性学习”专著2部,文章80余篇,共约70万字,获奖近40项,其中有15项属全国获奖。它们被全国许多网站转载采用。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教育报》、《深圳青少年报》等报刊纷纷予以报道,省内外许多学校纷纷到我市参观,我校作为广东省典型向国家教育部作专题汇报。

总之,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已成为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高中课改的一面鲜艳旗帜,充分发挥了它领先、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三、研究报告

1、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基础)(可另附页)

内容提示:背景包括政策依据、教育现状、研究目标(目的)、理念等。理论依据是指本研究要运用的理论阐述。

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贯彻这一指示,教育部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014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广东省教育厅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我校介入这门新课程的准备工作较早。2001年上半年,刘人云和孙曙光参加了省厅组织的教材编写,刘人云执笔的《实施方案》和《立项提示》被作为典范收入教材中,他还在20019月召开的全省研讨会上作过经验介绍。因此,翠园中学被广东省教研室定为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基地,因学校在全省全市起到示范作用,2002118日,在翠园中学召开了全市研究性学习现场会,并决定在我校召开全省现场会。

教育现状

据我们所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每周三节),在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很多地方仅仅将之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或者只是部分兴趣小组学生的行为。主要问题是缺少经验,或受“应试”的影响,或教学力量不够,从而影响了这一课程的推进。尽管我们也遇到这些困难,但我们勇于开拓、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的“示范实施”必将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新鲜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而且,随着它的不断延深扩展,势必会对当前的课程设置、学科教学、课堂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与变化,其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研究目标

因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门崭新的课程,尽管其教学目标,国家教育部已有明文规定,但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均需要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制度和方法。这也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被誉为“翠园模式”,即“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课题)为中心,以开放为形式,以探索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并代表广东省向国家教育部专题汇报(全省共3所)。

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源自国外的“探究式学习”。近些年在我国开始逐步实施,作为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江苏率先行动。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而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一项针对性的重大举措。将“研究性学习”定为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受传统学科教学惯性的影响,目前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困难。现将它以必修课身份出现,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它的正常展开与渗透扩展。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可另附页)

内容提示:①内容指要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措施等;②方法,本研究过程使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要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措施等

因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门崭新的课程,尽管其教学目标,国家教育部已有明文规定,但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均需要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制度和方法。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并代表广东省向国家教育部专题汇报(全省共3所)。

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4、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6、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分三个阶段:

    12001.92002.7  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全面展开,各学科的单项实验逐步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果,召开省市研讨会,出版专集。

22002.92003.7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进行全面总结,出版专著。

32003920057“研究性学习”全面走进学生,走进教师,走进课堂。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②方法,本研究过程使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方法主要是

——实践探究法:先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在实践中不断研讨、改进、完善,最后形成理论总结。

——资料搜集法:买进大量有关书籍,学习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经过改造,为我所用。

——集体研讨法:随时搜集学生、家长、教师等方方面面的反映和意见,经过集体研讨,加以调整改进。

 

    4、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另附页)

内容提示:①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②研究成果学术价值和实践成效;③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④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⑤研究的突破性进展;⑥成果的代表作;成果的发表、转载、采用、引用等情况。

①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四年来,我们围绕这“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这一目标,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均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制度和方法。

被誉为“翠园模式”。即“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课题)为中心,以开放为形式,以探索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并代表广东省向国家教育部专题汇报。简述如下:

(一)课程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已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简括之为: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具体目标为: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合作与分享。

    ⑸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述六个具体目标鲜明地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根据广东省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三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高一强调“初步”,即“起始”和“基础”,以“起始”目标为主;高二强调“形成”,即“基础”与“提高”,以“基础”为主;高三强调“提升”,即“提高”与“超越”。在此基础上,强调每个班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实施中加大“因材施‘学’”的力度。

    (二)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规定和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

    1、以问题(专题、课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与研究问题(专题或课题)。专题或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某一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或科学问题、人文问题甚至于人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应与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拓宽、深化、更新与升华。这些问题可以是某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也可以是学术问题;可以是不同问题,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是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也可以是暂时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生所学习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案例或介绍某些背景材料或创设一种情境而引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从自然的、社会的和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选取的既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以开放为形式。

    “开放”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同样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上。

在学习过程中,课程活动的时空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有时在教室进行,有时可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处进行,有时还要到校外的有关单位、企业、街道、景观等处进行;可以是集中指导,也可以是群体交流;可以是分组活动,也可以是个体行为。时间上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而且进度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学习方式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教师(指导者)的角色也呈现开放式,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校外的家长、亲友、专业人士等。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学习钻研。学生可以有多种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可以有广泛的交流对象和信息来源渠道。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到研究成果的表达,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志向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反映自身学习能力和特长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说明实践性是该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科学实验等,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获得亲身探索研究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严谨求实、团结进取、关注现实、责任感强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5、以学生为主角。

    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式、体验式和研究式三种。传统的学科教学基本上是接受式,教师唱主角,以灌输为主,学生当听众,被动地接受。故而,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却与之相反,从课题确定到进行研究到结题展示到成果评价,基本上都是学生唱主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发挥,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校多学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高一年级几乎所有学生在他们的《研究周记》中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方式赞不绝口,感到了强烈的吸引和成功的喜悦。在《深圳教育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让学生亲口告诉你……》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突破性意义。

[附一]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安排表

 

研究范围

学分计算

课时安排

1、人文类

2、科学类

3、社会类

4、技能类

5、自身发展类

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共五个学期,每个学期每个学生研究小组各完成一个课题,审核合格,并符合相关规定,得3学分。五个学期可共得15学分。

总学时为270个,每个学期共54个学时,每周安排3课时,一学期上18周。

 

 

[附二] 200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班研究小组立项总表

 

组号

组长

联系电话

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联系

电话

1

失落的文明

吴日福

13602549314

钟晓芬 吕诗琪 张俊豪

何剑波

 

2

中国足球面面观

 

28708670

余良 周洁瑜 钱宇锋

吴玮聃 龚胡祯

 

 

3

高空抛物调查分析

马俊华

25603929

陈霖琳 黄凯莎 关瑞珠

吴震宇 肖志龙

何剑波

 

4

中学生信仰调查

 

82414732

林更雄 李展翔 刘泽锋

董哲

何剑波

 

5

钓鱼岛与南海主权

袁清慧

25524206

邓屿吴瑞玲郑逸嘉

袁玮莲詹梓聪

孙曙光

 

6

中学生心理压力面面观

蔡嘉杰

25118637

陈嘉茵刘静文刘英宜

陈仪乐钟美婷

邵晓芸

 

7

信息直通车——报纸

黎倍铭

13691927352

陈晓珊葛秀欣黄丽芳

魏冬琼温立立

何剑波

 

8

浅谈红绿灯

陈欣

13530531088

郑菲诽李敏敏周冉曦

何剑波

 

9

假日经济调查研究

陈励韧

25527354

孙腾李斯迪覃智斌陈燕纯

曹丽玲朱丽萍

程瑾

 

10

广告透析

郭少红

25703633

黄霁曹宇何卓智丁剑波

陈书宇

何剑波

 

专职老师: 何剑波   

 

    (三)课程实施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⑴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省编《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和学校的《实施方案》等,并向广大家长宣传此门课的意义和要求。

⑵学习主要研究方法,如搜集信息的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和处理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综合法等。

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或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⑷学生分组、分工,选出组,长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和进度表,确定指导教师。

⑸举行开题报告会。

    2、实施和体验阶段。

⑴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式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等。

⑵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⑶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以内、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⑷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3、表达交流阶段。

⑴期中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⑵期末各小组或个人上交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音像资料、软盘等成果材料,每人上交一份学习总结。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

⑶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对研究成果写出500字以上的评语。

4、课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学分值最高,三个年级总学分为l 5分。高一、高二年级各完成6学分,高一年级完成3学分。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得3学分。

过程:

期末动员后,个人在《研究周记》里写期末总结,并填写《个人期末评价表》。

各小组组长召开评价会,小组成员陈述《个人期末总结》和《个人期末评价表》,完成自评和组评。随后,小组长依据《个人期未总结》填好《小组期末总结》,并填好《小组期末评价表》。

各班召开展示评价会,由各小组长陈述《小组期术总结》和《小组期末评价表》,展示研究报告的电子课件,完成组评和班评。要求全体指导教师参加。指导教师填写《小组期末评价表》有关内容。

专职教师将上述材料集中,综合该班个人和小组成绩,打出总分,并写成全班研究性学习期末总结,向学生宣讲。

提交成果:

开题方案。(写在本书内)

    另需制成电子文本,提交到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页上。

研究报告。

    每小组需有一本电子文本稿,打印上交。同时制成幻灯片,用作班级或年级展示,提交到“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页上。

《学生用本》

其它。有关照片,资料等。

原则:

    l、总依据为课程总目标(见前述):

2、学分认定的条件是: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广东省教育厅编《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

    3、方式为“三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个人与小组与班集体相结合;学生与教师相结合。

    4、评分以百分制计,分为优秀(90以上)、良好(8980)、中等(79--- 70)、及格(69--- 60)、 不及格(59以下),最后转化为学分。

 

②研究成果学术价值和实践成效:

1、我校的实验总结——编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全景》一书于2002年由北京华龄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达28万字,收集了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总结、管理条例、科研文章和学生的研究报告等,是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百科全书”,涵盖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首次具体地阐明了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在全国也属少见。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得到了领导、专家、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全国读者的热烈欢迎。我校总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基本方式,被誉为“翠园模式”,即“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课题)为中心,以开放为形式,以探索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2、至200512月止,四个半学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已经完成。2001届高一年级12个班、2002届高一年级14个班、2003届高一年级20个班、2004届高一年级14个班和200514个班(累计64个班)共完成1400多个研究课题。学生研究成果质量优秀,丰富精彩,令人叹止,如2001届高一年级12个班第一学期共138个课题,其中科技类47项,占总数34.1%;人文类42项,占30.4%;社会(经济)类30项,占22%;国际类14项,占10.1%;体育类5项,占0.4%。有六十多篇学生研究成果已发表,收获巨大,社会反响强烈。20049月广东省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各校必修课程,由于我校早已形成规范,所以顺延展开。

1400多个研究课题全部制成课件并公开展示。全年级举行学生研究成果交流展示会共18次,班级举行的共有140余次。每次展示会都是盛况空前,学生非常踊跃。三个学年内学生共查阅各种书刊资料近9千种,积累资料约近9千万字,进行社会调查约1400次,写成研究报告1400多篇。学校举行全年级辅导讲座18次,

学校编印了《翠园教科研》杂志共4期,每期都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中第2期为研究性学习专辑。学校还制作了“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成为罗湖教育网的热点网站,获罗湖区第二届科技信息节优秀专题学习网站一等奖,并被广东省电教馆挂上省科研网,向全省展示学习的主要研究成果。2005年该网站被全国中小学计算中心评为二等奖暨全国教育特色网站。至今学校和教师发表“研究性学习”专著2部,文章80余篇,共约70万字,获奖近40项,其中有15项在全国获奖。它们被全国许多网站转载采用。

总之,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示范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既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又为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高中新课程体系的确立与建设作出了有益而积极的贡献。同时,它创出了我校教改的著名品牌,在省、市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为我校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深圳教育报》、《深圳青少年报》和《广东教育》、《创新教育论坛》、《深圳教科研》等报刊纷纷予以报道,省内外许多学校纷纷到我市参观,我校作为广东省典型向国家教育部作专题汇报。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已成为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高中课改的一面鲜艳旗帜,充分发挥了它领先、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④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⑤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三个“创新”(管理、方法、成果)

    1、管理创新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新特点。因此,在推进中,必须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不断创新,结合它的诸多特点,我们开始摸索出一套新的管理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⑴动员全校力量,全面组织协调。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所研究的问题既跨越各种学科,又囊括诸学科内容,且涉及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对它的管理就大大难于对某一传统学科的管理,呈现出十分复杂十分广泛的状态。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指导、师资安排、教学资源利用等需要学校领导进行统筹安排,并协调解决。而且这些问题是不断发生的,需要不断地决策,不断地妥善解决。例如,一百多个研究小组均需要指导教师且涉及到学校各学科,需要在全校层面上给予组织安排。又如星期五下午有时课程受到冲击,需要学校及时作出调整等等。

    ⑵实践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

    随着课程面前推进,不断出现许多新问题,我们便利用每周一次的学科组会议及时研讨,并订出新的管理办法,及时加以解决,决不回避问题和逃避现实。如学生普遍提出开题报告不好写,我们便马上组织电视讲座,由一位指导教师专门来讲写法。又如结题时的研究报告写得五花八门,我们又马上统一研究报告的写法提纲,每位学生一份,并由专职教师在班上讲解。又如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问题,都是在实践中产生,我们一旦觉察后,立即研究加以解决。

    在第一学期里,我们就制定了十多种管理办法。主要涉及:

    ①学生平时作业——《研究周记》。

    ②教师平时备课——《指导笔记》。

    ③开题:学生研究一般情况调查表,开题报告,立项总表,指导教师通讯录,开题报告演讲。

    ④研究:每周各小组活动计划表,针对性的指导讲座。

    ⑤结题:研究报告写作提纲,研究报告成果形式。

    ⑥评价:中期评估办法,中期成果展示;末期评价办法,末期成果展示。

    并编印了学生《研究周记及用表》,供他们日常使用。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一套新的管理办法,为以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共享教学资源,力求社会支持。

    “研究性学习”在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开放性。上课的时空是开放的,有时在教室进行,有时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处进行,有时还要到校外的有关单位、企业、街道、景观等处进行。这些,都需要学校做到安排,各部门协调。如我们规定星期五下午学校图书馆、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等均向高一学生开放,有时星期六也向他们开放。又如学校图书馆存书较旧,资料难查,我们便及时联系了罗湖区图书馆。该图书馆藏书丰富,规模较大,离学校又比较近,比较安全,于是我们走访了该馆领导,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给高一学生基本上都办了图书证,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又如学生搞社会调查,学校一律开出介绍信,学校教师并主动帮助学生联系。这样,使教学资源得到较广泛的开发。

    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也呈开放式,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家长、教师、专业人士等。学校专门召开了所有指导教师会议,向他们颁发了聘书,带他们学习有关材料,提出工作要求。

    2、方法创新

    这里所说的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指导方法上,突出的做法有:

    ⑴我们认真学习了教育部、省厅的有关文件和其它地方的经验,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概括成五句话,简明而扼要地概括了其本质特征,便于师生从整体上把握。即:

    以问题(课题)为中心;

    以开放为形式;

    以探索为过程;

    以实践为依托;

    以学生为主角。

    关于这五句话前面已有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⑵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

在实践中,我们一旦发现哪些班级或教师做法比较好,对大家有启发作用,即立刻组织示范。这样做,既指导帮助了大家,又鼓励了先进。如学生刚开始写《研究周记》,不知如何写。而高一(1)班学生普遍写得比较好,我们就立刻印刷了该班学生写的四篇文章,发给高一全体学生,学生受到启发,写出来的文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又如高一(8)班学生研究报告完成得早,而且制作了课件,我们就结合中期评估,让该班四个研究小组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全年级学生展示,使学生心中有了“底”。又如期末年级成果展示,我们先让高一⑺--⑿班十来个小组“彩排”,又让高一⑴--⑹班近10个小组“彩排”,从中挑选最好的小组向全年级展示,既保证了质量,又使其它众多小组改进自己的成果,以便在班级展示。对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创新做法,我们都及时地一一提出表扬与推广。还有,我们在《翠园教科研》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部分学生的开题报告和周记,第二期为研究性学习专辑,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如此等等。

    ⑶向其它学科渗透。

    为了巩固和扩大“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为了深化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我们还抓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向其它学科的渗透实验,本学期以来,已有政治、语文、英语、化学、历史、生物等学科的一些教师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自己学科的教学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经验,而且均已确定为科研实验项目。

3、成果创新

    主要指的是“成果形式”方面的创新。

⑴要求学生将研究报告制成课件,这样,一方面便于向大家展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目前所有学生研究报告都制成了课件。   

⑵学生的成果不仅仅是研究报告,而且还包括他们一学期来在《研究周记》上的写的十来篇文字。这些文章记录了他们研究的主要过程和体会,而这恰恰也是研究性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内容。我们在期中、期末对学生及小组的评价中,既重成果,同时也重过程。

⑥成果的代表作;成果的发表、转载、采用、引用等情况。

代表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全景》一书,其中的《三个“到位”与三个“创新”——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认识与实践总结》一文为最重要。

至今学校和教师发表的“研究性学习”专著2部,文章80余篇,共约70万字,获奖近40项,其中有15项属全国获奖。被全国许多网站转载采用。

学校还制作了“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成为罗湖教育网的热点网站,获罗湖区第二届科技信息节优秀专题学习网站一等奖,并被广东省电教馆挂上省科研网,向省内外展示其主要研究成果。2004年该网站被全国中小学计算中心评为二等奖暨全国教育特色网站。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教育报》、《深圳青少年报》和《广东教育》、《创新教育论坛》、《深圳教育科研》等报刊纷纷予以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