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
(2017-09-06 22:08:11)
标签:
教育 |
书中提到了编撰班级史册,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主意,做到这个不太容易,但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大体思路:1.稿件征集2筛选修改3.编排目录
○班主任幸福感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意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多少班主任存在厌倦感,可又难以解决。
李老师任务班主任要自我解放,思想观念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三是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自我解放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改进方法以减轻工作负担和调节心理以缓解精神压力。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在所有反思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反思,是对自己错误的反思。
在第二辑中,李老师介绍了如何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做好班主任的第一次。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给学生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第一次确立班委干部,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第一次主题班会,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组织活动。
新接一个班时,第一天除了给他们见面礼之外,李老师让学生给他一份见面礼,也是一封信,内容包括:1.你以前遇到过最好的老师是谁?他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你希望李老师向他学习什么?2.你希望我们以后的班级是什么样的集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3.你愿意担任班干部吗?你有何特长或爱好?你可以在哪些方面为集体出力?
第一次确立班委让学生自荐,如果人太多,则进行差额选举,即竞选人数必须多于岗位数。这里有句话挺有意义:光荣的落选,胜过虚假的“当选”。
第一次排位李老师让学生随意做,但不准影响他人,不影响自荐,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团结。教师稍作调整,男女混搭,照顾需要照顾的同学,如视力不好的。然后以后每周轮换,一个月之后按小组排列
关于第一次组织主题班会李老师提出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兴奋点,确定主题班会。第二,班会的内容
第一次开家长会,李老师建议在开学之初就召开。原因很简单,应该尽早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设想告诉家长们,因为每一个家长都是你的教育同盟者。
关于第一次组织活动,李老师认为生动有趣的活动,是让新班迅速形成凝聚力的途径之一,应注意几点:第一,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特别要淡化教育的痕迹,凸显趣味性。第二,活动要全员参与,不要搞成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第三,活动最好能够有利于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第四,活动最好让学生来设计,可以在开展活动之前,在班上进行一次《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征文。第五,第一次活动的时间最好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
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用“法治”取代“人治”,是李老师的一个重要思想。关于“人治”,李老师指出,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落后低效,而且往往产生一些教育负效应:
因为“人治”,教师很累。
因为“人治”,学生很苦。
因为“人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因为“人治”,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
因为“人治”,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
▲
“法治”,就是学生自我管理,即制定班规,这是很多学校和班级正在进行的活动。但是不同的是,李老师的班规不光针对学生,而且也针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这里就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民主情怀。
班规的制定由学生自己制定,应遵守三个原则:第一,广泛性。可以解释为法律不禁止即代表允许,班规制定尽量不要有漏洞。第二,可行性。班规应符合实际,能够真正实施。第三,制约性,即班规针对学生和老师。
虽说李老师是一个有民主情怀的老师,但他不回避惩罚,他这样看待惩罚,第一,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或者说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第二,惩罚不一定是体罚,对学生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应该反对并且禁止。第三,教育中的惩罚最好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惩罚,这样带有自我约束的惩罚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该提倡。
说说班规对班主任的规定:每月全班以无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一次信任投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
第三辑
李老师提出善待学生的求助,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化批评为表扬,多一些“非功利谈心”,把教师的教育意愿化为集体舆论,指导学生上网,艺术地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
和孩子谈心遵循的原则:1.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2.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3.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4.多提建议,避免训斥。
关于倾听,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
你的进步让老师很高兴,其实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是不是?(这句话包含了浓浓的关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要发火时不妨这么说。)
表扬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喜欢听表扬是人类的天性,只要这表扬是真诚而符合实际的。从表扬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种尊严和尊重。对于有缺点的学生的表扬如果是班集体的表扬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表扬,效果会更理想。
李老师还有一点令人佩服的就是与学生进行书信沟通。他说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
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学生,或好为人师的处处教训学生,学生往往不买我们的账;而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学生或许会情不自禁地有所思索,有所醒悟,有所感奋。怎样与学生保持书信沟通呢?第一,巧妙联系。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第二,内容不限。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书信的确是一种最容易走进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方式。
非功利性的谈心更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谈心,几乎什么都可以涉及:阅读热点、人文话题、科技视野、体育新闻、社会现象、旅游趣闻等等。这种“不为什么”的聊天最容易展示出教育者的善良、真诚、热情、平等、民主、幽默、博学等人格魅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灵。
谈到转化后进生时,李老师提出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转化后进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第二,唤起上进心。第三,引导集体舆论。第四,讲究有效方法:1.写“家校联系本”
2.填“报喜单”3.游玩4集体评议5.写“每日九问”6.写《灵魂的搏斗》7.安排当班干部8.对手竞赛9学生作文表扬10推荐好书。
但是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耐心,还要民主的思想,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在这些因素中,爱心是第一位的。当然,还有一点,虽然我不愿提及,但是不得不说,必须有毅力。李老师避而不谈毅力,因为这些是他喜欢的,正如球迷半夜起床看球不会觉得辛苦一般。经常看到李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在凌晨一两点发出,或者在早晨五六点发出,我们可以想象李老师又在熬夜或是早早地起床写文章了。
李老师不止一次地提出教师应坚持写教学随笔来提高自己,这是教师成长的快速的有效的途径;朱永新老师也多次提到写反思,他们的观点不谋而合。而我则是个懒人,懒散惯了。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个人素质高,更是因为他们善于反思,善于动手写。也就是有个好习惯,或者说是有毅力,或者说是爱这一行。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退而求其次,我们即使不能做到每天写随笔、反思,但是可以坚持每天读书,读完书后做读书笔记,并把读书笔记运用好,经常看读书笔记。这是我在做的,并且在教育学生如此做。不必奢望可以成为如李镇西、魏书生那样的名师,我们只求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让学生因遇到我而幸福,让学生的人生因此而变得有些甜蜜是我班主任工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