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时晴帖

分类: 字画章刻 |
快雪时晴帖
快速导航
|
|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5490/cut-20180126145632-867874642_jpg_232_309_13057.jpg/300快雪时晴帖褚遂良《右军书目》“行(草)书部五十八卷”第十一卷著录“羲之顿首,快雪时晴,六行”,与《快雪时晴帖》相比行数不合。
原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大意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680/cut-20180126145650-1995435202_jpg_549_412_51621.jpg/300快雪时晴帖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笔势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6703/cut-20180126145703-875562958_jpg_404_303_23551.jpg/300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尺牍句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何传馨所写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一文将法帖作如下句读:“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启功在《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一文中认为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4591/cut-20180126145821-1196737531_jpg_328_437_29728.jpg/300快雪时晴帖祁小春在《佳想安善,未必安善——小议启功先生的〈快雪时晴帖〉断句》认为则应:“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词句考释
启功在《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一文中对《快雪时晴帖》部分词义进行了考释,认为“力不次”的“力”字,是指送信人。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不次”意谓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因此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再看“未果”一词,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的用语。事未实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是指心情郁结。
谢光辉、赵志清的《〈三希堂旧藏晋帖释读〉商榷》一文则认为,“力不次”一句作为书信客套语,表示勉力禀告、勉力问候、勉力答复的意思。这些语词一般是置于书信的结尾(署名之前),有的还缀以“不次”、“不具”、“不一一”等语,而在其前面则多有表示身体、精神状态不佳的词语。
收信人格式
启功另著有《〈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一文,认为《快雪时晴帖》偏左下方有“山阴张侯”四字,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古人用素纸卷写信,纸面朝外,随写从右端随卷,卷时仍是字面朝外。写完时,后边留一段余纸里在外层,题写收信人。这种写法,一直沿续到明代文徵明时还留有实物。《柏酒帖》中“范武骑”三字同样也是封题,也较靠下。“原封的样子虽仍未见,但可推知这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递藏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67687/20160730100411-306667620.jpg/300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3)《快雪时晴帖》帖幅前有“廷”印,后有“绍兴”联玺,又“褚”半印。此帖唐初赐丞相魏徵,传于褚遂良。宋初为铜山苏舜元、苏舜钦兄弟所得。苏氏世代仕宦,收藏宏富,仅此帖就有三本。米芾易得一本于苏激处,为有“褚”印者(宋代刘泾易得一本为无“褚”印者。宣和内府曾收藏此帖,《宣和书谱》著录帖目)。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1747年乾隆又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的一百三十四件墨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6655/cut-20180126145843-2079759502_jpg_328_438_21493.jpg/300快雪时晴帖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