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中的沁色品种图解

标签:
古玩电商交易平台古玩寄卖平台寄藏田园玉翁艺术品寄售电商 |
分类: 古今玉翠 |
1、汉·包金箔玉猪
2、汉·包金箔玉猪去掉包裹金箔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先被金箔覆盖的部分,玉质保存较好,露出部分受沁起变化,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出玉器在土中受沁千变万化的原因。
3、开窗
开窗,就是“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时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块原先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的本来面貌。
4、土咬
5、蛀孔
6、萎缩
受沁的部位比没有受沁的地方有明显凹陷的现象。
7、包浆
就是在玉的外部好象附了一层滋润度很强的“皮壳”,凡是古玉都有,只是传世古玉没有沁色。
8、钙化
钙化的玉已经是发生质的变化了。钙化的玉比较松软,甚至用指甲都能抠得动。台湾省的研究者现在将其统称为“白化”值得商榷。
9、乱柴纹
10、根须纹
11、铁锈斑
12、鱼子斑
13、沁痕
古玉受沁或是顺着玉器原有的裂缝沁进去,或是沿着玉质松的部位沁进去,有裂缝的沁痕中间有凹陷。没有裂缝的沁痕往往是自然的渗透状。下面是沁痕在古玉受沁时的各种表现形式:
沁痕
沁痕呈水流状,这是玉质软硬部分界限分明,软的部分受沁,硬的部分保持原样的现象。
14、沁痕
受沁部分沁色很重,其他地方保持了良好的玉质。
15、沁痕
从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从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缝处沁色明显。同时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应该是左面边缘的白色部分。
16、沁痕
从中可以看出沁痕顺着裂缝往两边渗透的现象。
17、沁痕
沁痕不仅有渗透现象,还有沁色的变化。
18、沁痕
沁痕渗透形成的飘絮状貌
19、沁痕
沁痕参差不齐的器表过渡及絮状的内部过渡。
20、沁痕
从中可见沁色的渐变及各个部位的不同变化。
21、饭糁
玉内有一粒粒的圆点,如饭粒状。
22、饭糁
玉内泛出深浅不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从鱼背的白色沁中能大致了解饭糁的成因。
23、水沁
水沁的特征是白色,并且异常干结。
24、水沁
同样是水沁,南北二地表现不同,宋代的玉器能沁出这种样子,充分反映了“东土”玉器受沁的特点。
25、土沁
土沁的特征是浅黄色,并有深浅不等的过渡,部分土沁玉器有小孔,称之为“土咬”。
26、水银沁(深)战国·玉璧
“水银沁”的成因及名称,引来的讨论很多,但约定俗成,我们还是将黑色、棕黑色的沁色称之为水银沁。
这块玉璧水银沁颜色较深,沁痕也十分明显。
27、水银沁(浅)
这块玉佩的水银沁就较浅,仅在右角有一小处。
28、芝麻点
芝麻点是水银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件玉佩的芝麻点为浅棕色。
29、芝麻点
这件玉带钩的芝麻点为黑色,并且呈疏密深浅的变化。
30、钉金沁
玉的内部分子结合有“松紧”,玉器入土受沁,松的地方首当其冲,结果出现了一些坑坑凹凹,好象被钉子钉过一样,故名。
31、石灰沁
石灰沁,其受沁处如石灰,故名。
32、石灰沁
33、朱砂沁
在玉表的纹饰或镂空处附着一层薄薄的朱砂,部分地方沁入玉里,并能影响玉器的玉色。
34、铜绿沁
玉器入土时与铜器相邻,受铜锈的影响出现的铜绿色沁变。
35、铜绿沁
36、铁锈沁
玉器入土时与铁器相邻,受铁锈的影响出现的铁锈色沁变。
37、鸡骨白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种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骨,沁名“鸡骨白”。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
这件玉琮沁色就呈深浅不一的自然分布状,顶上部分还有“开窗”。
38、象牙白
沁色白而光洁温润,多为和田美玉沁成。
39、象牙黄
这种沁色在深色玉材中出现居多。
40、洒金黄
在洁白的玉上,宛如洒上金黄金的斑点,美丽异常,这种沁色大多出现在美玉身上。
41、洒金黄
42、洒金黄
玉器出现沁变,有玉器质地自身的原因,也有入土环境的外部原因,入土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玉器受沁轻重的唯一原因,下面我们来看几件不同时间入土玉器的沁变情况。
43、春秋·玉(微沁)
44、汉·玉龙(没有一点沁色,像新的一样)
45、清·玉豆荚佩(不但有很重的土沁,而且出现了许多蛀孔)
“寄藏”,专业的古玩及现代艺术品寄卖平台!
“寄藏”,价格透明的古玩电商平台!
买家、卖家、爱好者三方共赢的平台!欢迎藏友加盟创业!
藏品寄卖,就找“寄藏”!
品牌创始人,艺术品经纪人,本博主微------信: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