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的质变特征

(2021-05-24 13:51:37)
标签:

古玩电商交易平台

古玩寄卖平台

寄藏

田园玉翁

艺术品寄售电商

分类: 古今玉翠

古玉的质变特征

  最近有幸读了一篇谈论古玉器质变的专文,结合图片以及实物进行了一番对比理解,感触颇深。现传上来供大家一起阅读分享。

  史前玉器质变形态主要可分为“灰皮白霜”、“朽蚀糟斑”、“包浆露底”、 “鸡骨白”、“白筋白线”五种。这五种质变形态往往或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同时不同程度的出现在同一器物上,无一定之规,而不是非此即彼,对此在收藏中应予以注意。由于史前玉器上限距今约8000年,下限距今约3000年,其间历时约6000年,是中国古玉器分期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史前玉器质变在古玉器质变中最为充分,其所呈现的质变形态在古玉器质变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1、“灰皮白霜”。主要为玉器表层材质微晶晶粒或晶体在一定的湿度或水份的长期作用下,胶结紧密度逐渐降低,晶体集合结构逐渐膨化疏松形成的形态不一、程度不同的白色细粉状斑点、斑块或散布在器物表面的白色、灰白色霜状或雾状现象。因其均呈现在玉器表层,故统称为“灰皮白霜”。由于局部环境条件与器物材质的差异,在具体的器物上,有的“灰皮”和“白霜”同时都有,有的有“灰皮”无“白霜”,有的无“灰皮”只有“白霜”,质变程度和形态无一定之规。

“灰皮白霜”经拉曼光谱分析研究,其成份与器物未白化部分的玉料成份是一致的(见《收藏》2007.05总第173期P112)。之所以成份未变的原因,是玉石质地由紧密的物理结构形态变为膨化疏松的物理结构形态,导致玉石失去原有的透明度、硬度等物理属性,而非玉石原有成份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原理有如将水制成冰,成份未变,但由于物理形态成为致密的结晶体,具有了透明度、硬度等属性。如果冰在消融中膨化疏松呈雪状,成份仍未变,但由于致密结晶体物理形态变为松散的结晶体物理形态,其原有的透明度、硬度等属性就会失去。有些古玉鉴定专著中把包括白霜在内的古玉器白化质变,称为“钙化”。如果从成份变化看,这种说法不科学,如果是对质变形态直观形象的一种比喻,则可随俗使用。

  2、“朽蚀糟斑”。为玉石器物表层微晶晶粒或晶体,在水的长期渗透作用和土壤酸碱物质的缓慢侵蚀作用下,胶结紧密度逐渐降低,晶粒集合体逐渐分离崩解脱落所形成的质变形态。与“灰皮白霜”所不同的是质变程度较深,多在局部小范围玉质较差、成份不纯处生成,呈现虫蛀状凹陷斑或糟朽状斑痕。这种斑痕深浅不一,形态自然,微观可见与器物材质解理一致的特征(如参差不齐),斑痕表层有粉状质变白霜,抚摸无扎(挂)手感。

 3、“包浆露底”。为器物整体有“灰皮”或生坑土皮,但因“灰皮” 或生坑土皮厚薄疏密不匀,其间或隐或现可见器物原有的玉色质地的一种质变形态,古玉鉴定中将其称为包浆露底。在这里,包浆即为“灰皮” 或生坑土皮,因此包浆颜色与“灰皮” 或生坑土皮相同,多为灰白色、土黄色、黄褐色。

 4、“鸡骨白”。为玉器质地由表及里逐渐发生深度白化质变后呈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因其质变后的颜色有如鸡骨白色或鱼骨白色或象牙黄色,古玩行内将其形象的称为“鸡骨白”、“鱼骨白”、“象牙黄”。 

“鸡骨白”质变机理与“灰皮白霜”一致,但质变性状与“灰皮白霜”有显著不同。一是“鸡骨白”是器物整体由表及里的深度白化,而不是表层或局部程度较浅的白化;二是器物虽整体深度白化,但白化后的器物表面仍然细腻润泽,手感光滑,略有粘手感,给人以器物似乎就是用某种细腻白润的材料制作的感觉较典型的形态集中见于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玉器。

史前玉器“鸡骨白”质变成因,与器物所使用的原料的质地特点有直接关系。即“鸡骨白”类器物,多见于太湖流域主要文化类型,其所使用的玉器原料-梅岭玉(为近年来新近确认,矿物名称定名为镁质大理岩软玉),矿石结构为多晶的集合体,由不同取向的细小晶粒集合体组成,晶粒直径为0.01毫米或更小,摩氏硬度为5.5-6,平均密度2.98g/cm3。梅岭玉的矿物性质与晶粒集合体呈纤维状交织结构,摩氏硬度6-6.5,密度2.90-3.02/cm3的软玉相比,质地较软,比重较轻,晶体结合紧密度(表现为韧性)较差。特别是由不同取向的粒状晶体结构所决定,其质地不仅在表层和局部,而且在整体上更易于膨化疏松。换言之,由于梅岭玉特定的晶体形态和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白化质变往往是整体同步、均匀一致、程度较深的质变,由此形成以“鸡骨白”为主要性状特征的深度白化现象。与此同时,在已质变为“鸡骨白”的器物表层,还不同程度和不同形态呈现“灰皮白霜”质变现象。

5、“白筋白线”。为分布在器物表层的网络状或脉络状质变现象,多为白化性状,与“灰皮白霜”、 “鸡骨白”等质变混杂,呈现在器物表层,也有与器身“灰皮”一致的性状。“白筋白线”质变,有的属于器物材质中夹杂的石筋石线质变形成,形态多与石筋石线形态和走向一致,因此往往易于把所有的“白筋白线”形态的质变,都归因于石筋石线。但事实上,除器物材质中夹杂的石筋石线质变为“白筋白线”形态外,有一部分网络状或脉络状的质变,是器物材质解理或自然开裂形成的裂纹处发生的程度较深的质变。其机理为:组成玉石的晶体有异向性,会使玉石出现质的不均匀的现象,其中特别明显的异向性,会形成晶体的解理现象,即沿晶体的某个向易出现裂纹。裂开的面叫解理面,如云母能剥成纸一样薄的片。解理面不是破碎面,打击瓦时,所发生的破碎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而有解理的晶体会沿晶体的格子构造的某一或某几个晶面方向裂开,面平整光滑。微晶集合体玉石虽然看不到断口有明显的解理面,但当用放大镜观察有解理的玉石时,仍有晶粒顺解理破碎的现象。如果微晶解理面发育在方向上趋于一致,还可能出现千层板或鳞片的形态。

与解理纹不同,玉石还常有无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的自然裂纹。自然裂纹是受自然力冲击,受冷热变化、压力变化而形成的。有些还与玉石成因有关。一般说来,裂纹的出现,脆性玉石多,韧性玉石少,有的严重,有的轻微。自然裂纹主要包括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断裂纹因受力形成,裂纹长而深,仅在局部部位。破碎纹因受力形成,裂纹碎而多,长短、深浅、走向无一定规律。龟背纹因受冷热变化形成,纹似龟背,发生在器物表面。炸心纹因受冷热变化形成,纹自内向外作散射状,如蒜瓣。炸惊纹因玉石内应力而形成,如遇干湿、温度条件变化,内应力出现不同情况,易表现出来。

晶体解理纹和自然裂纹在古玉器长期埋置过程中均较易发生,而其裂纹处最易受水份渗入,因而也最易白化质变,质变程度相应也就高于其他部位,形成较为显著的分布在器物表层的网络状或脉络状质变形态。

                                      文章摘自——《古玉》电子期刊2010第1期

文章虽然是以史前玉器作为例证,但正如文章所提到,史前玉器历时6000年,是中国古玉器分期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古玉器的质变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当今古玉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仿器只能仿其形,仿其工,却无法炮制出这种历经漫长时间过程的自然变化结果。只有正确把握古玉质变的形态特征,才能避免吃药,吃高仿品的“药”。

可惜文章提供的大量实物照片无法保存,因此不能上传,只能分享文字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寄藏”,专业的古玩及现代艺术品寄卖平台!
“寄藏”,价格透明的古玩电商平台!

买家、卖家、爱好者三方共赢的平台!欢迎藏友加盟创业!

藏品寄卖,就找“寄藏”!

品牌创始人,艺术品经纪人,本博主微------: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博----客:田园玉翁、寄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