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点(完整版)!

标签:
古玩电商交易平台古玩寄卖平台寄藏康熙青花瓷的鉴赏艺术品寄售电商 |
分类: 历代陶瓷 |
清康熙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点(完整版)!
https://pic1.zhimg.com/v2-4822e2a43945047139c2d0ed471e826c_r.jpg
https://pic1.zhimg.com/v2-4822e2a43945047139c2d0ed471e826c_r.jpg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龙纹瓶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出所需图案,然后再施上透明釉,在高温(约1200摄氏度一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从元代至今,它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故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
青花瓷的胎由于添加了新材料高岭土,比起宋元时期诸窑瓷器要洁白细腻,而蓝白两种色调也令人眼目一新。
比起后起的五彩、粉彩等瓷器品种,因为釉下彩料中的有害成分不容易被析出,可以说青花瓷更加干净无害。
青花瓷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更因其由内而外具有明亮素雅、安静和谐的特点,故也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与偏爱,倍受民众的喜爱,清代康熙朝的青花瓷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璎珞纹贲巴壶
康熙青花瓷的产生背景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
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
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
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
官窑瓷器的烧造,虽有种种限制,但由于宫廷的财力和威信,优秀的工匠常被聚集起来,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指导下,表现出他们对美的理想,创造出美的作品。
正如《清史稿》卷五O五中记录的那样:“参古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鸡牡丹纹凤尾尊
康熙年间烧造的瓷器,品类之盛,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蜚声海内外,可谓空前。
例如十七世纪末的德国国王奥古斯特·斯,特别喜爱中国瓷器,他曾买过约两万余件中国瓷器,并且亲自为这批瓷器编号入库。
这还不够,他立志要效仿中国烧制瓷器,因为烧制瓷器需要特殊的土,当时德国还没有这种土,他便下令四处寻找,并参与设计瓷器样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烧制成功了。
现在非常有名的德国麦森瓷器就是这位喜爱中国瓷器的德国国土领导研制的。
这位外国国王尤其偏好康熙青花瓷,他曾经用他军队中的一个兵团向奥地利国土交换了一组清代康熙青花瓷器。
这组瓷器,至今仍保留在德国;它们包括两个大罐,两个瓶和一个尊。这里借用瓷器鉴赏家耿宝昌的话来形容它们“我曾见过这些文物,它们确实非常精美。”
这时瓷器的生产,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为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点亦可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依据。
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节录自《饮流斋说瓷》中的“说彩色第四”一节)。清代人陈浏在其著作《陶雅》一书中称:“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熙)青虽不及明(代)青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按照《中国陶瓷史》中的观点理解,那就是:从浓美角度讲,康熙青花是否一定不如所有的明代各朝青花,还可以再研究,但康熙青花却可以“独步本朝”。
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双龙戏珠纹三足香炉
康熙青花瓷的特征、材料、发色和分期等问题
根据康熙青花瓷器实物及其所具的不同风貌和特点,并结合其干支年款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三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
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此时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无论是从胎质、釉色、发色、装饰风格;还是从器型来讲,均有了长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
著名的康熙五彩青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此期青花瓷器随着时间的发展又有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后世,尤其是雍正年间青花瓷器的风格。
以下将从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胎、釉、底足、发色、纹饰、造型、款识等特点出发,进行简要叙述: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十年青花仙人纹香炉底部
1。胎釉特征
总体来讲,康熙青花瓷以胎体厚重,质地细腻坚硬,釉面稀薄而著称。其胎釉精细,结合紧密。这是与后期青花瓷器所不同的。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率,釉面肥润泛青,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
其中大部分器物口沿往往施一层酱釉,底足处理的均粗糙些,且粘有细砂,或呈不光滑现象,有的器底露胎处仍明显的保留有晚明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放射状跳到痕,
个别器物的足墙两面斜削尖状,且圈足的直径大,许多如瓶、触、罐、盘及琢器大件瓷器,如缸的底足作台阶状,折角处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在此时期内也大量流行,民窑中的大盘居多,官窑中以夔龙折沿洗,印盒等器物居多。
这些器物具有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足之问无釉而露胎,圈足相当宽厚等特征。
康熙官窑青花瓷器的底足,在康熙早期这段时间内处理的亦不是很细腻,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产生,在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胚痕迹。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博古纹盒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胎体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工艺更为精湛。随着瓷窑内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烧成瓷器的胎体度薄且坚白细腻,即古玩行前辈们常说的“糯米”胎。
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康熙中期青花瓷残片的露胎处,可见胎体厚薄适中,修胎工致。
故此期内青花瓷器的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器物的釉面也由初期泛青带有黑色棕眼变为洁白光润,从而将青花反衬得更加娴静美丽。
官窑瓷器的胎体亦是洁净坚硬,少见杂质的“糯米胎”,其胎体薄厚均匀,修胎工整仔细。
一般瓷质釉面多见有粉白和浆白两种颜色,粉白釉面稍显疏松,并多伴有细碎开片。
另外,还可见一种亮白闪青釉的釉面,但不是很多。到了康熙中期,在早期瓷器底部所见的“二层台”现象此时继续存在,底足的切割也与早期大致相同,只有足径与早期相比略显偏小。
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露胎处洁净细润,处理极佳,足端浑圆光滑,此即古玩行前辈在论及康熙青花瓷器中通常所讲的“泥鳅背”底足。但此期底足不似后期特别是雍正青花瓷的足端那般滚圆。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山水诗句纹盘底部(双圈足)
由于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制瓷所需之胎土陶炼得更加精细,原料的提纯也有了一定发展。
致使器物胎体更加细腻、坚硬、纯净,故此胎体中铁杂质的含量大为减少,“火石红”的现象也很少见到。
除此之外,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的胎与釉结合紧密,整体釉色浑然一致。此期出现了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作瓷胎,俗称“浆胎”,它的特点是质地精细,手头偏轻,制成器物多为印盒、水盂等小件器物。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浆胎青花山水纹盖缸
到了康熙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高,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更大量增加,从而导致瓷器的产量大增,
瓷器的烧造在充分继承康熙中期的基础上,不断的快速发展,民窑器物的胎体薄厚兼有,但趋向变薄,且瓷化程度较好,看上去胎显坚致细硬。
釉色多为细润的青白和粉白色,但以粉白为主,胎釉结合紧密,呈现出一种剔透坚硬的感觉。
此时官窑瓷器的胎体变的更薄,胎质更加坚硬,釉面也变得更加光洁润泽,从中期的那种粉白色向清白色逐渐过渡。
釉面显现出一种硬亮青色,光泽自然柔和,与早期釉色给人以青中泛混,色调灰暗的感觉相比,晚期的青中显绿,予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器物胎釉结合也更加紧密,所生产出的瓷器显露出如同玉石一般的质感。康熙晚期青花瓷器的底足普遍平切,且切削工整,二层台的转折处,不似从前的那般硬挺,而显出圆润细腻的感觉。
康熙“二层台”底足
由此可见,这三个时期内的胎、釉及器物底足总的变化是趋向进步、发展的,独清白色釉面贯穿三期始终。
2.用料及发色特点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制瓷艺人通过常年用心地积累经验,从而逐步的掌握了熟练运用多种品类、浓淡不同的青花色料,
分染出了深浅有别的蓝色色阶变化,从一笔之中亦可窥其色泽分明的韵致,使所描绘的物象明澈清晰,历来就有“五色青花”之美誉。
而除去使用优质青料的因素外,其独到之处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起源于我国传统水墨画之中的墨分五色效果,
故可以将一种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深浅浓淡相同的不同色调,从而可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来调配使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工匠们的分工情况,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说》这本著作中记录了当时绘制青花瓷器的分工情况:“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
画者,染者分类聚一室,以成划一之功。至如边线青箍,出漩坏之手,识铭书记,就落款之工;
写生肖物为上,仿古以多见能精,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诚然,正确的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松鹤纹罐
关于康熙朝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青料,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大约成书于清代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一书中记载当时所用的青料除了明代已用的浙料、江西料外,
并说:“本朝则广东,广西俱出料,亦属可用,但不耐火,绘彩入炉则黑矣。”有因于此,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是:“故总以浙料为上。”
光绪年问覆刻的乾隆年问书籍《泉州府马巷厅志》在谈及掘井取青料的记载:“碗青,金门古湖琼林掘井口取之,江西景德镇及德化,宁德各窑所需。”
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江西料、两广料和福建金门料恐怕都只在较粗的青花瓷器上用。”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冰梅纹开光异兽盖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寄藏”,专业的古玩及现代艺术品寄卖平台!
“寄藏”,价格透明的古玩电商平台!
买家、卖家、爱好者三方共赢的平台!欢迎藏友加盟创业!
藏品寄卖,就找“寄藏”!
品牌创始人,本博主微------信: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博----客:田园玉翁、寄藏
前一篇:康熙青花瓷的鉴赏
后一篇:国家博物馆馆藏康熙青花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