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藏:一个古玉、老瓷器收藏爱好者的心路历程,诚交藏友,了解本博主。
(原创8000字,应该值得您读读)
寄藏
本博主,寄藏品牌创始人,居北京海淀,酷爱钻研收藏古玉(战汉至民国),喜精美略胜于年代,最喜玉牌、玉佩,雅致把件,文房摆件;新玉只收超值精品;也喜欢收藏文人彩瓷(浅绛彩,珠山八友,新粉彩),也喜欢精品青花。
诚交藏友,尤其距离北京较近的,便于当面交流鉴赏实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我喜欢读书,喜欢到各地逛博物馆、古玩城,希望结交收藏圈子里的人,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喜欢带着问题去研究,去理解,去悟,去品味。
我特别喜欢已故山东收藏大家王献唐的这首诗,每每默诵:“我非嗜古爱腐朽,玩物丧志人所丑。又不欲以鉴藏名,身外陈陈复何有。寥落千秋字字金,字中能见故人心。生也有涯知无涯,欲从此处钩深沉。”在收藏的过程中,随着接触收藏方面书籍,视频节目,文章等材料的增多,我开始逐步的理解感悟大收藏家们的思想,研究他们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也影响到了我。
在收藏的过程中人的心态、性格、得失观、价值观、可能都会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张伯驹,王世襄,王献唐,等等,这些名震海内的收藏大家,衣食起居可能非常简朴,但是却可以将平生所藏,国宝重器悉数捐出,那种举重若轻的释然,我们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乃至于可能将来会效仿一二(希望将来自己能有资格效仿,每每站立在故宫景仁宫孙瀛洲先生捐赠展馆前,由衷感叹,这才是收藏人的最高境界啊!),探寻这些前辈的心路历程,可能需要一步步深化。可能到最后,我们也不认识我们自己了,或许是变好了,或许是变坏了,或许好坏已经混杂,交于后人评说吧。我们可能已经很难再做到张伯驹,王世襄这种境界,但是如仇炎之,张宗宪等前辈,生前也算非常成功的古董商人了,几乎富可敌国,但他们都没有超越自我,没有在生前处理好自己藏品的归宿——整体式把稀世国宝级藏品捐赠给国内外的博物馆,更多地造福社会。遗憾的是,他们去世后,其大量的珍贵藏品被后代散失殆尽,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而且也只是在小范围短时期内提及而已。他们的人生道路,可能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感悟。我们很多人可能正在走着他们那样的一条路。
我在大概36岁左右逐步喜欢上了收藏,随着收藏爱好和实践的加深,可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心态,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看淡纷争,喜欢闲静,凭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过有品质的愉快生活,也不太想管人,我的权利欲望也不重,惯于舍去,不再试图去扭转很多前人尝试扭转最终也无法扭转的现实氛围,或者我已经不自觉的走入了“过去我反对的人、反对的事”的阵营中,可笑吗?其实也不可笑,人生本来就是在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天津,我遇到一位圈内的老人,他让我不要玩物丧志,不要辜负家族对我的期望,不要辜负社会资源对我的培养(因为我在一部分人眼中,也算混的不错,想到此话,我觉得愧对哪位老人,之所以愧对,是因为我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在国企整体懒政的氛围中,在推诿扯皮的流程中,甘于平庸了)。有得必有失,有失同时也应该有所得,我现在其实理解了很多很多。记得有个瓷瓶画面是羲之爱鹅,上题“潇洒清真今古闻,临池墨浪动风云。无人识有匡时略,只把能书看右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想一定有人因为这句诗,而非常喜欢这个瓶子。(田园玉翁注:狗血一下啊,进入收藏圈子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如此的荒唐可笑:上文提到的这位我尊敬的天津老者,当时我是那么的尊敬他,口口声声老师相称,他也给我讲了那么多人生励志的大道理,让我以为遇到了恩师,从此走上了收藏的康庄大路,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另外一种高明的骗子而已,哈哈,尊敬的“靳老师”,您信誓旦旦的说的是为了“提携后人”才廉价转给我的那些所谓的东西对吗?,所以识别各类骗子,是收藏之路上的一个必须要过的坎)
刚开始收藏时,我喜欢玉器,这种体积小巧,价格高昂的精美石头,深深的吸引了我。玉器以及原石收藏起来,不显山,不漏水,一块小小的石头,可能动辄上千万,所以很多低调的人喜欢。大体积的东西,如明清家具,平民百姓家里摆上一两件已经占满地方了,或者根本与其他家具摆设不搭,所以实际收藏的平民百姓比较少。
但是后来逐渐发现玉器的鉴别难度非常高,基于两个方面不好突破的原因,其一是对于新玉要辨材质,其二是对于老玉要断年代,所以本来不想再多收藏玉器了。(请不要说这2个方面简单,说简单可能透露出您的无知,一个理工科的博士往往会说数学挺难的,一个学习成绩平平的专科生可能会说数学很简单,说我的强项就是数学。其实人家理工科的博士一路考来,数学是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博士课程一直都要上,都要考的唯一的一门课,你说简单,你见过复杂的吗?,你说某某简单,其实往往透露出你的肤浅,当然了真的过了这个坎,你是可以说某某确实简单的)
先说玉的材质的鉴别,“千种玛瑙万种玉”,“神仙难断寸玉”,这是圈内人挂在嘴边的两句话,玉质千差万别,大自然中也不可能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石头。几块材质接近的玉,店主之间相互把别人的东西大贬一顿,凡是从自己这里买的都是超值的,凡是在别人处买的都是上当的,信誓旦旦的说,以后你就从我这里买吧,搞得初学者很郁闷,当然越过了这个门槛,藏品到了再高一个档次,也就不会在这个层面上比较和评论了。但是辨别材质确实非常重要的,因为籽料价格比山料贵多了,籽料还有真皮、假皮、二上皮等等。新疆料比俄料贵多了,俄料又比青海料贵,每一种料里又有好有坏,等等等等,辩不准材质就会花冤枉钱,谁的钱都来之不易,花了冤枉钱就会影响心情,说这些东西,还是处于玩新玉的阶段,当然要玩高古玉了,也就必须要鉴别玉质材料了,因为高古玉极少用和田玉,那时和田玉还没有成规模的进度内地,离开新疆,现在很多的高古玉都是用地方杂玉来仿,因为材质接近。
再说玉的辩伪和断代,说实在的,辩伪和断代要看六要素:料、工、形、纹、沁蚀、包浆。工艺和纹饰,手工活,机工差别确实较大,但是机工后再加上手工修整,能看出来的又有多少人呢?对于纯手工,民国的,晚清的,清中期的,清早期的,甚至明代的,差别一般人又能准确的判断出来吗?
清中期的工细,我觉得那说的是高档的,但那个时代低档的民间的工也一定细吗?明代的工粗,于是有“粗大明”之说,但是明代的玉带,是官作的,工粗吗?工艺极其精美!一点也不粗!你有一百件清代的童子,可能也不及一条明代的玉带,这就不是同一个层级的东西。同一时代,不同的人风格不同,不同档次的作品做工质量粗细不同,要成为“古玉真专家”确实是需要修炼和积累的。理论上的知识,我也看了很多,记住了很多,也能泛泛的说出一套一套来,俨然一个专家,你让我评论可以,你让我给真品断代,真品东西摆在眼前,我的断代水平应该能达到初级专家的水平,我一般不会把时代特征弄错了,但是你别让我给你鉴别真伪,鉴别真伪我就基本就傻眼了。我觉得这个坎,对我来说暂时也不好突破。
于是后来我的重点放在瓷器研究上了,不过某地之行,遇到一位高人,让我真正上手了几件非常高档的玉器(之前咱有自知之明,对于重器我是一般只看不上手的,免得给人家磕碰了)一颗爱玉的不安的心再次被撩拨了起来。那是一个巨大的籽料随形笔筒,另外一个是巨大的和田山料白玉双耳活环瓶,没有好意思再让人家拿出更多的重器来欣赏,因为这些东西他从不轻易示人,这些重器太漂亮了,真的非常大气,令人爱不释手。如果能拥有那样一件重器,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田园玉翁注:我特别喜欢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可能是我一生默诵的最多的两句诗了)。这次会面后,改变我暂缓玉器收藏的想法。这次会面我觉得多年之后,我再回想起来,应该会觉得这是我的收藏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我再次回到主攻古玉研究与收藏的道路上来。
-----------
瓷器方面,我喜欢晚清民国的浅绛彩,以及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及其后人或弟子的文人彩瓷,尤其是山水和花鸟题材。浅绛彩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为陶艺注入新的活力,浅绛彩推动中国瓷绘从匠做层次提升到艺术创作的一次重大创新,它达到极高艺术水准,造就了一个时代的瓷绘艺术高峰,并对整个中国瓷绘艺术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浅绛彩瓷融中国画诗书画印于一体,实现了中国画与中国瓷的完美的结合。浅绛彩曾经盛极一时,浅绛彩以后的新粉彩、民国洋彩以及建国以来的艺术瓷绘,无不秉持了浅绛彩所开创的艺术创作之风。竹山八友在中国陶瓷史上树立了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人们纪念八友、缅怀八友、研究八友。
竹山八友真品是我的最爱,可能是一生的最爱!但是限于经济能力,我更多的是入手八友后人或者弟子的作品,因为画工也漂亮,但价格相对低廉。
我觉得对于文人彩瓷鉴别,特征相对比较明显,好坏比较容易判断,仿制者没有一定的水平,画工上就能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所以我目前主要研究和收藏这两类瓷器。这些藏品年代也有百年左右了,也属于不可再生的了。至于当代瓷画家,相对还是群星璀璨,数量众多的,当代可能有上千位所谓的瓷画名人之多,但是晚清民国的叫的上名字可能也就是200多位,所以晚清民国稍微有些知名度的,放在今天应该也算大名家了,他们的东西将来会有合理的价值的。百年虽不算长,但是我们毕竟生命有限。
题材方面,我尤其是山水和花鸟的。对于侍女和人物的,由于审美水平所限再加上不喜欢那种古典美女的画法,我认为那种典型的千篇一律的古典美女画法,体现了深闺中女人哀怨的一生,那时大户家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无所事事,对于一个有过凄美情感故事的人用来回味,睹物思人还行(田园玉翁注:很多玩收藏的人大多是中年且小有成就的人,其中很多人估计情感方面是很丰富的,说个题外话:雷雨中的周朴园虽然抛弃了侍萍,但是却在生活中保留着侍萍当年喜好的一些家具等作为纪念,看着一个侍女图案的器物,是否这些小有成就的男人心里在想着别的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呢?),目前我还谈不上喜欢这类侍女题材的图案,所以当前这类侍女题材的瓷器收藏还没有上路。
因为非常喜欢浅绛彩,我多次专程去沧州博物馆看“浅绛瓷韵”展览,偌大的展厅,仅我一人,我已经习惯了享受这种免费的VIP待遇,我仔仔细细,反反复复的去看了好几趟,直到预定的火车票时间到达。现在好了,我在沧州当地,结识了一位当地收藏高人,在当地颇有声望,现在已成挚友,美中不足是他主攻瓷器,而我现在主攻古玉了,他的古玉水平,还不足以让我心服。
------
不过历经颇多坎坷,现在所结识的人中,水平和品德都让我心服的人,现在已经很少(没有错,确实是很少,而不是很多了),当然我认识的人也不多,有个很武断的判据,当然不正确了,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在大拍卖会上真正大手笔拍入、拍出的这些人,是相对靠谱的,很多人连大型拍卖会入场保证金,领个牌的闲钱都没有,这种人蒙蒙外行,在外围玩玩而已,他的东西能通过大拍拍出去吗?,他的东西去拍卖会能通过鉴定吗?点到为止啊,我不是喜欢抬杠的人。我要逐步的进入这个圈子,真正经常在古玉大拍上活动的藏家。
可能由于我性格的原因,我喜欢那种可游,可居的田园山水。田园山水,那是我的心灵和精神故乡,所以我的网名,博客名,微信名都叫“都市田园”(田园玉翁注:由于新浪博客认证的原因,需求个性化的昵称,否则通不过,所以我改博客名字为:田园玉翁了,田园是我喜欢的环境,玉器是我喜欢的门类,年龄越来越大了,以“翁”自居吧。)。我希望我退休之后可以比较长时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由于身在都市,无法经常到田园,所以闲暇时刻静静的欣赏一件田园山水题材的作品,也算一种神游吧。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对于青花我将来可能会喜欢,但是现在对于普通民窑的青花,我的审美和鉴赏水平有限,认为比较粗,所以还没有出手。官窑的青花,倒是能看出一点美了,但是价格又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所以只是限于欣赏而已。不过一位高人建议我要开始小官窑的收集,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会爱上青花。收藏之路,这是一条带有一定客观色彩的路,可能有其不可跳跃的自然过程,在某个时间点,火候到了,你过去不喜欢的东西,突然就喜欢了,过去欣赏不了的,不以为美的东西,突然就看出美感来了,而且可能会非常喜欢了。
我认为,收藏方面,很多的知识是连带的。例如我喜欢文人画彩瓷,出于对瓷器画面欣赏鉴别的目的,我也适度研究了字画,否则无法判断此类瓷器的画工以及价格。研究字画,又进一步研究了题跋,又研究了印章,研究印章于是又需要研究篆刻,乃至篆字的欣赏。这些都是连带的。诚然,如果要真金白银的收藏花钱买东西,门类不易太多,要有专题意识。但是对于纯鉴赏的不花钱的活动则应该开拓视野,古今中外广泛涉猎,相辅相成,这对提高鉴赏能力有莫大帮助。
我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的大学专业,我应该会选文博专业,因为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好专业,如果有深厚的专业基础,“本硕博”一路下来,科班出身毕竟比半路出家基本功要扎实的多,收藏之路可以走的更扎实,更长远。我儿子暂时不喜欢这些,将来也未可知,但是我外甥似乎隐隐约约的有一点喜欢,如果这个小家伙是这块料,我可能会力排众议的培养他,引导他。
------------
收藏是我真正的爱好,相信收藏将伴我终生!因为我觉得40岁之后的爱好,应该是比较明确而持续的了。我阅读、欣赏、收藏这些东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真下功夫研究提高,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我爱好收藏,作自己喜欢作的而且正当的事情,且有经济上的回报,我觉得挺好。而且我隐隐约约的自信,我可以在这方面作的还可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
我对于一些精品文章,会认真阅读并做了大量心得评论。平时对于这些有真知灼见的精华文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使我本人知识层次也同步得到了升华。读这样的高水平文章,达到了与作者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这个高手也许远同时代的人,但是远在天涯,也许是已经故去的前辈,这种跨越时空的最廉价的交流,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们每人几乎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大量的网络文章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其实我们是在消费快餐,这是一个需要快餐的时代,但是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美食,用于提高我们的品位。对于这些文章,日积月累的深入理解,反复研读而不是仅仅浅尝辄止的泛泛浏览,将使一个人从普通的“读者”成为“学者”。“学者”我认为是一个很神圣的词汇,在当今“教授”都已经烂大街的情况下,就让我们对为数不多的“院士”表示我们应有的尊重吧,我本人也是教授,甚至被人认为是年轻的教授,但是我将来退休后真正愿意登上讲坛或者沙龙去分享的课,应该是古玉收藏与研究,我认为现在太多的所谓“老师”,厚颜无耻的登台胡言乱语,玷污了“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如果在收藏领域真的已经成为了学者,我估计再“打眼“的几率一定下降很多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打眼“,那是因为我们懂得还少,见得还少。我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古玉或者收藏领域的学者,因为这方面我真的下功夫了。因为我是真的喜欢研究这些。
我去过全国很多很多博物馆(我工作很自由,每到省会城市必去博物馆,当然有些非省会城市有博物馆的,我工作之余也肯定回去),我相信多看真品会增强感觉。因为真东西见多了,看到假的,直观感觉就能判断出来。就象你的一个熟悉的朋友,你远远的看个背影就知道是谁,咳嗽一声就能听出来是谁,为什么,因为太熟悉了,见得太多了。
吹牛一下:我到一般的博物馆,哪怕这个博物馆我也是第一次来参观,我当场给普通游客做个解说,也比在本馆正式工作的普通讲解员讲的好(注意:我这里前后加了两个普通啊)。为什么这么自信呢?这件东西你没有见过,但同类东西你见过吧?这类东西的相关背景知识,连带的衍生的知识你知道一些吧,这些我应该可以滔滔不绝的讲出来。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觉得博物馆里那些普通工作人员,他根本就不喜欢这些东西,不研究这些东西,所以即便是讲解员,也是背了几句套话,有的套话竟然也有错误!哎,人确实是应该干他感兴趣,热爱的工作。大收藏家王世襄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故宫工作,把自己的余生献给故宫。可惜我们现在太多的领导干部,手握重权,号令千军,但是却心在书画,志在古玩,于是渎职、懒政。。。。。。就象宋徽宗,如果他当文化部部长,那该多好,可惜他却是个亡国之君!
为了能有钱支撑我的收藏爱好,我非常认真严肃的研究股票,因为股票做好了,确实是个来钱的道。本人1996年踏入股市,至今21载坎坷股龄,历经多次牛熊,持续思考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喜欢研究大盘趋势,短、中线结合。喜欢研究大盘峰谷、板块热点。所以我也希望能交到一些股票朋友,相互交流分享一些信息、心得。我炒股多年,磕磕绊绊,不敢说经验,只能说教训颇多。现在基本上是中长线投资了,美其名曰价值投资吧,因为经历过风风雨雨,才理解了巴菲特的年均18%的持续复利投资终成世界首富的价值投资理念。
本人喜欢阅读政策与大盘,政策与行业的关系分析文章(有这方面的好文章,好博客,欢迎大家推荐啊,感谢,因为这是真金白银的进出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呵呵),我觉得真正的高手炒的是大盘,大盘向上,鸡犬升天,大盘向下,尸横遍野。应该从政策中分析出对大盘的影响,对行业的影响,作大波段,吃鱼身,而非鱼头和鱼尾,进而悠闲的炒股,轻松的挣钱。巴菲特炒股人家并不怎么看盘,真正的计算机大师是数学家而非码农,现在再看那些整天盯盘,看分时曲线,盯浪数浪的人,殊不知千人千浪,再看看那些大妈们和类似大妈们的炒股人,哎,好可怜。资本大鳄们不吃你的肉,吃谁的肉呢?
事后诸葛亮的分析也行,因为很多人事后都不明白。要想事前明白,就得先做到事后能明白。所以如果我现在是个真理解真明白的事后诸葛亮,我也很满足了。可惜我对于很多大势,牛熊转换等的研究,还很不到位。我喜欢研究和阅读这些分析大趋势的文章。大盘趋势线以外的东西,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的诱多诱空的小浪花,随它去吧。这点钱挣着也烫手。
我信奉一句话:看准的东西重仓,哪怕涨幅小,总体收益也远大于看不准的东西轻仓,虽然涨幅大,但是收获寥寥。“时间+复利”,咱们N年之后见分晓。所以我作做确定性投资。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吧。
这是我网上的家,我会耐心的呵护我的博客。之所以自我介绍如此详细,是为了让您更详细的了解我,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您成为朋友!我真诚的希望结交圈内的朋友,共同交流探讨。
欢迎大家阅读我的这篇文章,对于我的观点有个初步了解。我不喜欢与人争论,因为收藏本来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我享受这份宁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寄藏,作中国最大、最专业的古玩及现代艺术品互联网寄卖平台!
买家、卖家、爱好者三方共赢的平台!欢迎藏友加盟创业!
藏品寄卖,就找寄藏!
品牌创始人,本博主微------信: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博----客:田园玉翁,寄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