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穷于为薪”反解——要去火,别加薪
(2019-03-30 10:16:49)
标签:
文化庄子文字 |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是《庄子·养生主》最后一句话,被归纳为成语“薪尽火传”,又作“薪火相传”。解释为:“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有的成语词典则说:“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用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
反复阅读《庄子·养生主》,全篇内容与“火种仍留传”没什么关系,“精神不灭”的话题从未出现在《庄子》一书中。相反,老子讲“绝学无忧”,庄子用“轮扁斫轮”的寓言,讥讽时人读圣贤书。轮扁对齐桓公说,我的技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独自做车轮。因此,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薪尽火传”从逻辑上也讲不通,薪尽,火自然就灭了。“薪火相传”也不对,薪可以传火,火不能传薪。要说“薪薪传火”才对,柴一根接一根烧,火才能传下去。但庄子的那句话没有这个意思,只有“薪尽”和“火传”。后人根据这两个语意,理解成“火种仍留传”的意思,但不是庄子的本意。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意思,所以历来为《庄子》作注的人注解“指穷于为薪”这五个字,就五花八门了,最后想出的办法是改“指”为“脂”。
《养生主》的篇幅相对各篇很短小,开篇直接说明主题:“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要大家顺从自然之中道。本篇主要讲两个寓言,一个是“庖丁解牛”,通过庖丁给文惠君讲自己如何用刀,说明养生的道理;一个是“秦失吊老聃”,讲的是安时而处顺,因为紧连着“指穷于为薪”,摘录全文如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首先让人咤异的是庄子讥讽自己祖师爷的弟子。其实老子本来就没有收过弟子,此处讽刺的是自称为老子弟子的那些人。
仔细读这个故事,有透露一星半点关于“传承”的意思吗?没有。相反,秦失讲到“去除”,“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要去除不自然的哀乐之情(难怪他叫秦失,情失的谐音也)。他认为老子的弟子们哭得过分,是“遁天倍情”, 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言外之意,这不利于养生。你们自称为老子弟子,学习老子的养生之道,又按世俗礼制的要求在此哭哭啼啼,无异于抱薪救火也。
紧连着就是“指穷于为薪”了。手指能为的薪火,应当是爝火,或称烛火。“穷于”指忙于应对、穷于应付,这里的意思是你心里想学养生,需要灭掉倍(背)情之火,而手指却忙着添柴,不肯停下来。“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火不会自己灭掉。“不知”的含义,多少带一点主观意愿,如“不知好歹”、“不知深浅”,等等。要灭火,就别添柴加薪。一边加薪,一边想让火灭,那是不可能的事。
当时的人就是这样理解薪火关系的,《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了苏代与魏安釐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后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看到“火传”二字,就想到“传承圣贤”,无法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