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和当代价值

(2019-09-08 10:49:10)
分类: 教学与素材

什么是人格?

中国当代学者有这样的解释:“在科学心理学的范畴中,人格被界定为在自然与社会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什么是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洛威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即国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文化。从先秦时起,不同学派的主要思想家便对理想人格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儒释道”三家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并分析其当代价值。

 

一、儒家修德的理想人格

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体现了孔子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主张。

首先,儒家以“仁”为宗,注重人格的人伦道德培养;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有同情苦难者的心思,就是仁;有憎恶邪恶事物的心思,就是义;有恭敬待人的心思,就是礼;有明辨是非的心思,就是智。“仁”的核心是“爱人”,“首孝悌,次谨信”。由“爱人”之心出发,而“泛爱众”,无论亲疏远近,把同情心广泛地施之于他人,就可以进入“仁”的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达到理想人格境界之唯一途径是“学”,通过“学”达到“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儒家在道德的践履中,从刻意的持守,逐渐发展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既指外在的规范,又指内在的个人意志。当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的个人意志合二为一,就实现了个人心性与“天道”的融通。

再次,孔子还强调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是孔子主张的五种美德: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为人民辛劳而不抱怨,有欲望却又不贪婪,居于高位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做事守中,不偏不倚的品德,大概是最好的。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要求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保持均衡状态。

最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既强调修身养性,又强调入世有为,将修养道德与治世经国融为一体。儒家所追求的完美人格是通过内外兼修而达到道德和理想的完美统一,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如此。内圣,是指人内在的道德已经达到了极为高远的境界。外王,是指具备了这种极高道德修养的人同时又可以平治天下。其中内圣是基础,是根本;外王是发挥,是延伸,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追求和指向,表明了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人格追求。

 

 

 

二、道家真人的理想人格

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人身处人世间,自然也有其人间性情,但是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本真,一切发自内心,顺其自然,将自己融入自然,所以,真人与自然关系不再对立,通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规律,体察宇宙生命的流变法则,达到了庄子理想中的“天与人不相胜也”,达到了天人合一、无欲无求、超越生死、顺应万物的人生境界,真正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在生存方式上崇尚顺其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精神境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做事,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内在的心境的超脱,是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自然的去做事,让人感觉毫不费力。做事要达到无为的水平,需要艰苦的练习,通过内在的“无为”达到外在的“无不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也是一种内外兼修。

要达到“真人”境界的修养途径,老子给出了“虚静”的方法。“致虚极,守静笃”,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要达到空和虚的状态,达到精神上绝对自由的状态,就必须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这样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最终真正的求得道。

同时还要谨守柔弱的原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谨守柔弱是道家崇尚的做人韬略。

 

 

 

三、佛家随缘的理想人格

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万事万物之表现,是实象,是眼睛能看到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有形的。“空”是万事万物之本质,实虚像,是根源,是规律,是思想,是蕴含在暗处看不见的,是无形的。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其根源是“贪、嗔、痴”。“离苦得乐”需从本心出发,“心无挂碍,故无烦恼”。它要我们鉴因知果,趋善避恶,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佛教提出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的六度修行:

1. 布施——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

2. 持戒——严守戒律,不犯恶业;

3. 忍辱——顺逆之遭,不动于心;

4. 精进——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学无止境,有错必改;

5. 禅定——静修,消除杂念;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6. 智慧——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通达诸法。

佛家是一种随缘的理想人格,普渡众生,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信奉“博爱”、“众生平等” 和“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当今价值

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和管理智慧。儒家以“德本财末”的原则为出发点,主张做事先做人,做人以德为本,人要有敬畏,要敢于追求真理。道家以“道法自然”的原则为出发点,给出“无为才能够有为”的人生智慧,它以不刻意、不勉强、不妄为为告诫,引导人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佛家以“慈悲”的原则为出发点,强调善与恶、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积德行善,四大皆空,人才能脱离苦海,最终涅槃,追求人与灵魂的和谐。只要将“儒释道”三家的人格思想精髓互补互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能在人的成长中不断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缔造有意义的生活。

(完稿于201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