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守旺动感课堂】

分类: 课改与教研 |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动感课堂
钱守旺:特级教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分册主编,教育部国培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动感课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走近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室负责人。
http://www.23book.com/upload/2017/03/19/6da6052e-3819-4b76-9ff3-2ec8b39ff64e.jpg【钱守旺动感课堂】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动感课堂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 课改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正在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对对方的真诚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
钱守旺
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教”,灵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取决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方向问题,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正确的方向与有效的方法的统一。
http://www.23book.com/upload/2017/03/19/3c8eed33-b234-4e35-8d3d-e42cdad958d7.jpg【钱守旺动感课堂】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动感课堂课改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正在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教育改革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大量调研后提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七个关键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
http://www.23book.com/upload/2017/03/19/05e3dfac-1da2-4c89-ab9f-75ca4cb2f1b5.jpg【钱守旺动感课堂】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动感课堂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将这七项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现在,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新常态。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已经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转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的素养,提升孩子的素质。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http://www.23book.com/upload/2017/03/19/dc4bbc8c-889b-4d65-8a3b-21b0ca4ffad8.jpg实现从注重“学科成绩”到促进“学生成长”,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向。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http://www.23book.com/upload/2017/03/19/de7525cd-800e-47c2-993e-bb467c18912a.jpg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上好课”,而且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主体性”。要保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所谓对话,不仅仅是对话者双方的言谈,而且是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对对方的真诚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应该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焕发课堂的活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战场,根据自己30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提出了自己的学科宣言: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我提出了“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的教学主张。“对话——分享”是我提出的教学策略,“动感课堂”是我的教学追求。
我所说的“对话”包括:与媒介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我所说的“分享”包括:分享个人理解、分享经验教训、分享情感体验。我所说的“动感课堂”主要指“五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所谓“手动、口动”,就是学生行为上要参与;所谓“脑动”,就是学生思维上要参与;所谓“心动、情动”,就是学生情感上要参与。
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是“深度学习”,应该是一种被“卷入”的状态。我提出的“动感课堂”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追求,一种教学理念,或者说是一种课堂形态。我更愿意把我倡导的“动感课堂”比喻成一个“导航仪”,用动感课堂理念引领老师们走向理想课堂的彼岸。
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概括出教师行动十字方针:沉默、示弱、等待、放手、激励。沉默就是“给空间”,示弱就是“给胆量”,等待就是“给时间”,放手就是“给机会”,激励就是“给动力”。学生行动十字方针:对话、分享、反思、内化、应用。 为了让动感课堂更容易操作,我提出了动感课堂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一体两翼,四环五步”。(见下图)
随着对动感课堂研究越来越深入,我把自己的理念进一步形象化,通过下面这棵“智慧树”来表达我的一种追求。为了让老师们工作中有抓手,我提出了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这24个策略分别是: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高效对话;3.读懂教材,明确目标;4.适度拓展,开阔视野;5.经历过程,自主建构;6.训练语言,促进交流;7.先学后教,少教多学;8.教不越位,学要到位;9.渗透思想,增加深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植入文化,增加浓度;12.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3.数形结合,化难为易;14.善于举例,帮助理解;15.巧设练习,提高能力;16.积累经验,关注发展;17.反馈及时,调控到位;18.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9.生态课堂,应然选择;20.五字真经,好课标准;21.培养习惯,掌握学法;22.既为经师,又为人师;23.走出误区,返璞归真;24.渐行渐悟,幸福成长。
动感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目标、有抓手、有策略、有路径、没模式。
动感课堂可以达到下面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40分钟变成学生思考、分享和互动的40分钟,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会让学生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2.同伴间的相互指导,就相当于多出40名教师。动感课堂,能够将“1名教师 40名学生”变成“41名教师”。学生人人动起来,100%高效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心随课动、情随心动”,进而让学生恋上你的课堂。 3.在“动感课堂”上,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是:小手高举、两眼放光、你问我答、你来我往、观点交锋、智慧碰撞。
积极倡导“五个五” 第一个五——课堂“五敢”: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第二个五——课堂“五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第三个五——课堂“五个到位”: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优化“说”的过程,表达到位;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优化“练”的过程,训练到位。
第四个五——课堂“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教;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第五个五——好课“五字诀”:新、趣、活、实、美。
小学阶段教给孩子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这些知识建立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联系。在孩子自己建立联系的时候,要让孩子感觉到外部世界、重要他人、包括孩子自己都是友好的,孩子跟人、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是安全的。这样孩子才能跟这个社会建立起来一种良好的、亲和的社会关系。
实践证明,“动感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形态、一种教学追求,能够帮助老师们快速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策略技巧,能够有效地唤醒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激发老师们的工作激情,让教师备课有抓手,上课有方向,评课有标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