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2017-11-23 18:29:34)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石泉县幼儿园   钟泽菊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

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方面,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以及研修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培训时间少、时间安排比较困难,培训内容难以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师水平层次不齐;更重要的是,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缺乏学科带头人。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如何让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又不耽误教学,又能进行高效的网络化的校本研修,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呢?这是农村学校需要破解的难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省时、省力、高效、便捷的特点,这就为教师自由选择研修内容和研修时间提供了机会,更有利于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跨时空校本研修。

基于以上思考,我与学校各位同仁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整合起来,旨在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确定了课题之后,课题组成员周莉向教师下发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的教师认为当前的集中培训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有86%的教师认为,通过参加网上讨论,能够及时解决自己的疑惑;通过网上晒课,通过看别人的课堂实录或者将自己的课进行回头望,通过对比,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针对我校实际及教师年龄结构,本课题决定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的内容:

1.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摸索与实践,形成富有实效性的校本研修基本框架,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

2.借助网络的力量,破解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难题,提高校本研修质量。

3.让教师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及时与名师进行对话,解决心中疑惑,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政策依据:

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新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于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这样,如何教新课程成了所有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老教师老办法,新教师没办法”是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所处困境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迫在眉睫。

理论依据:

1940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艺友制是补足师范教育之不足”,到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再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方向。”

四、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实践研究法: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借助校园网站(教学研究)专栏,大胆探索,积极尝试运用,通过“网上晒课”和名师面对面这两个专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个案分析法: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四步骤十二个环节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4.宏观调控法。根据课题研究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校级赛教或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赛教活动,以赛促提升。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预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420175月:启动阶段。

1.撰写立项申请和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根据课题要求,明确分工,做到职责明确。

2.由课题组成员周卫牵头,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校本研修工作;

3.课题组的成员对全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心声,探寻科学合理的校本研修模式,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第二阶段:2017520183月,具体实施阶段。

1.课题组的老师根据课题报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每个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四步骤十二个环节”进行课题研究;

2.组织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参加20179月的“高效课堂赛教”力争获奖教师人数有突破;

3.课题组教师及时完善各自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和“验收课”“达标课”视频,进行资料汇总,并分别撰写各自参加网络校本研修的心得体会。

4.组员认真撰写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2018420187月,结题阶段。

1.组长撰写结题报告;

2.组内成员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与反思,撰写相关的论文。

六、研究成果: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积极探索,已经摸索出一套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途径与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校本研修基本思路:

1.录制“诊断课”,进行个体反思式“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是指执教者对自己课堂的观察。这种观察被称作“坐在自己的课堂前”,一般采用录像、录音法。教师按照自己的观察需要选择时间和对象,有目的地选择观察的主题,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评价的有效性”等,由学校给予技术支持——拍摄录像课。因为录像具有可反复播放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聚焦于自己预设的主题,多次地、反复地进行整体或切片观察,也可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对比观察,实事求是地探寻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经过反思,从而矫正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一位教师在观察自己的一节录像课时,聚焦于“课题提问的有效性”这个主题,进行了定量观察,惊讶地发现:在这节40分钟的课上,共提了58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1.5个问题,在“高峰期”的5分钟内,提了12个问题,平均每分钟2.4个问题。而该教师在课前只预设了3个问题。5个月后,当这位教师坐在自己第二次设计的课堂前再次进行“自我观察”时,课堂已经变“干净”了,统计结果是:提问总数25个,有效提问88%。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观察成为可能,观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法,教师对自己课堂有了清晰、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课题组的成员还将自己录制的“诊断课”上传到学校教研网,让同伴进行点评,通过看同伴点评,吸纳一些好的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台账。放在校园网上,具有公开性和永久保存性,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教师资料查阅的负担,也能够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参与面广,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质量。

2.通过理论学习和话题讨论,提升专业水准。

读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而读书更多的是个体行为。怎样让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提升自我,同时,作为管理者,又能有效地监管,让学习有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在网上开辟“理论学习”这个版块,由校行政领导和学科组长及时上传学习资料,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进行浏览,也可进行点评,点评之后,电脑自动生成教师学习情况,利于管理者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而我们组织的集中教研,次数是有限的,老师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性地解决,积攒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延缓教师的成长。因此,我们通过“话题讨论”这个版块,老师一有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将问题放到网上,得到同伴或名师的指导和点拨,这样既对教师读书活动有监控和管理,又使教师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

3.观摩学习课例,进行对比研究。

《学记》中提到: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被称为观摩。即使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观摩仍被认为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观摩指现场观摩,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现场观看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实现自我提升。然而,场地交通、场地容量、时间冲突及活动经费等问题的限制,给现场观摩的施行带来诸多困难。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视频观摩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所谓视频观摩,即教师观摩事先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或者观摩名师的同一堂课,将自己的课与名师进行比较,这种观摩方式不但能够使教师获得现场观摩一样的体验,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教师能够不受场地、时间的约束,多次反复观看,悉心研究,更重要的是,在与名师课堂对比的过程中,更能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也能克服农村学校无学科带头人的弊端,名师只需要登录校园网站,就能进行远程指导,打破时空界限,让研究随时进行。

 4.抛出验收课,再次接受检阅。

老师经过录制诊断课-提出改进问题-制订改进措施-进行理论学习-观摩学习课例之后,认为自己需要整改的问题已经整改到位之后,再向学校教研处提交验收申请,经教研处同意之后,由电教中心专职教师录制验收课。再将验收课上传到教研网,邀请名师或同伴进行点评,主要评价整改台账出现的问题是否已经整改到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使同伴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5.视频研讨,实现跨地域同课异教 。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教”的教研方式,正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智慧碰撞、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平台。同课异教,是指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构建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同课异教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对于农村学校,更需要借助帮扶校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后柳镇中心小学就与石泉县城关第一小学建立了网上结对关系。在本校和结对学校的校园网上各开辟一个“视频资源”专区,各学校事先商议好课题,由不同学校的教师执教,并拍摄成录像课,上传到“视频资源”专区,供两个学校的教师观看。教师既能体验新理念带来的新感受,同时又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整个活动过程,不同学校的教师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中达到同伴互助,在互动式诊评中相互比较,扬长避短,真正感受“教研服务于教学”、“教研促教师成长”的显著作用,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二)取得的成效

自申报课题以来,课题组的成员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较准,能很好的把握教材。每节课的课堂容量设置较为合理,达到了应落实的教学目标;通过校本研修,向其他老师学到了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也有很大提升。教师周卫在南区片小学语文赛教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周莉在南片区教学研讨活动中多次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年轻教师王莹也进步巨大,目前,已经是后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师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让每个老师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做到了有的放矢。另外,我们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实现了跨区域研究,打破了时空限制,真正实现了让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就能研究,解决了教师既要工作又要外出参与培训,既费时,又影响学校工作的弊端。老师白天工作完了之后,借助闲散时间或者晚上的时间,看看视频,或者自主学习,就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但是,通过一年的研究,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学习需要更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自觉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更有效,而不自觉的学习者在常规的组织学习活动中更有收获。"

2.由于教师水平层次不齐,教师点评也良莠不齐,甚至有些教师的评论不仅不能起到指导作用,还对执教教师有一定的干扰。

3.由于聘请的名师(帮扶学校的省级能手)承担了县域内的教学研究指导工作,还是一线教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所以,点评和话题讨论还不能做到及时回复。

改进措施:

1.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2.要现实地看到人性中懒惰的一面,看到教师自觉学习意识不强等现状,以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组织教师,加强管理,通过“他组织”促进“自组织”,校本研修要区别管理和区别实施,以考核制度为保障,促进教师参与。

3.聘请的名师应该尽可能地从教研室或者教学任务较轻的人员中选择,或者可以向局申请,对于这类名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其抽出一部分精力做好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指导工作。

总之,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对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思考,充分发挥网络潜在的优势,为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之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方式与途径EB/OL. http//xbyx.cersp.com/xxzy/wzxd/200607/516.html2006-7-21.     2 余家友.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