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窦山》

(2020-06-02 10:03:15)
分类: 吕氏嵩房、诗歌

《雪窦山》

雪窦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

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镇西北,全境85.3平方公里,风景区范围54.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30.5平方公里。景区以雪窦古刹和千丈岩瀑布为中心,四周围环列,东有五雷、桫椤、东翠诸峰;西有屏风山;南有天马、翠峦;西南有象鼻峰、石笋峰、乳峰,中间是一片广阔的平地,阡陌纵横,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有千丈岩飞瀑、妙高台、徐凫岩峭壁、商量岗林海、三隐潭瀑布等景观。

地理和气候

奉化溪口雪窦山地区自距今约1.45亿年前第一次火山爆发始,在以后的一千万年中,又发生了三次火山喷发和四次海进海退。大自然鬼斧神工,雪窦山的上隐潭、中隐潭、徐凫岩,溪口至江口的雪窦山余脉,较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基本定型,如今在千丈岩和下隐潭仍能看到岩层流动状痕迹。又历经一亿多年,雪窦山进入纪元时代,这一代开始呈现森林茂密、动物繁多、危崖耸立、幽谷飞瀑的景象。

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嬗变,使得雪窦山山深林密,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史料记载,元代雪窦山一带"日出不见人,林深但多虎",清光绪年间,仍见鹿群出没。上世纪50年代初,尚有云豹活动。现有野生动物1600余种,尚栖息着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雪窦山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其植物品类也很繁多。它拥有野生高等植物180余科,1500余种,是浙东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珍稀植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杜仲,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浙江楠凹叶厚朴青檀等,至今仍在雪窦山有零星分布。

  美食特产

奉化芋艿头

奉化芋艿头是宁波市的传统名特优无公害农产品芋头近球型,外表棕黄,顶端粉红色,单个重1公斤以上,大的可达2.5公斤左右。其品质特性主要表现为个大皮薄、肉粉无筋、糯滑可口。芋艿头具有多种吃法,且各具风味,可烘蒸、生烤、热炒、白切、浇汤、煮冻。若烘蒸,其香扑鼻,粉似魁栗;若煮汤烧羹,又滑似银耳,糯如汤圆。1996年,奉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和《中国特产报》联合命名为"中国芋艿头之乡"。

"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沪杭甬一带的这句民谚,主要用于比喻人们见多识广的经历,旧时的"食中珍品"芋艿头,成为如今奉化最知名的特产。

溪口千层饼

溪口千层饼是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天下第一饼"本名"千层饼",原是当地生产的一种小饼,后因蒋介石的原因闻名天下。主要原料有面粉、芋头粉、白糖、精盐、植物油、芝麻仁、苔菜等。做法是先把芋头粉和面粉和在一起,加上海藻,擀成薄片,再折起来用炭火烘烤制成,入口松脆香甜。溪口千层饼是奉化三大特产之一,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王毛龙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制作至今。

灰汁团

灰汁团是溪口的特色小吃,是一种灰灰的半透明状的小团,吃起来微带点碱香和薄荷的味道。溪口农村的地道灰汁团具体做法是:取地里割下的稻草烧成黑灰,然后把黑灰加入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沥去黑灰,只留"灰汁",然后往"灰汁"里加入适量的糖和碱,再加入糯米粉,揉成一个个团子,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即可食用了。

宁波汤圆

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宁波汤圆亦称宁波猪油汤团,其主要作料为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桂花等。做法是先采用吊浆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研末,加入猪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馅心;以水磨粉为皮坯,包入馅心搓圆,置沸水锅内煮熟后,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红绿丝即成。宁波汤圆色白发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90年代以来,还新创"麻蓉汤团"、"速冻汤团"等新品种,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

直到今日,溪口人在春节早晨还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而元宵、清明、冬至等节日也都要全家吃汤圆,寓意团圆和美。

青团

青团是溪口清明节节日食品,也是溪口人喜爱的点心之一。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首先准备糯米粉、黏米粉、豆沙馅、艾草等材料。把艾草洗干净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石灰水,去焯苦涩味,如果不加,可多洗几遍。然后加点水,用家用的搅拌机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然后加入馅,包成拳头大小的团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后把青团放凉,就可食用。

六度饼

六度饼是溪口人常食点心之一,也是人们礼佛、供佛时常用的供品。相传,六度饼是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契此从兜率内院带到人间来的极品供点。弥勒菩萨当年下生龙华树下,弘法度众,以人间六果点化佛法六度之门,以色相之食充法身之饥,自此六度饼成为历朝历代善男信女礼佛、供佛之佳品。近年,六度饼经现代工艺改良,纯手工制作,口味独特,更成为广大信众供佛、馈赠的嘉礼。

溪口博物馆

开馆于1988年春节的溪口博物馆,以溪口武山庙为馆址,在省内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丰富溪口旅游的文化内涵,2006年溪口博物馆新馆筹建,2008年迁入新馆。

溪口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溪口镇上玉泰盐铺西侧,武岭路中心地段,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

溪口博物馆新馆设置了四大常设展厅:

"仙灵雪窦"展厅是对"四明第一山"的人文品读,形象展示弥勒圣地、唐宋诗路、应梦名山、经典传说等千年溪口的人文遗存。

"烟云武岭"展厅是对近现代蒋氏父子的史事诠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国往事,在这里场景重现。

"风情剡源"展厅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溪口乃至浙东纷繁多姿的民俗民风。

"瑰宝遗韵"展厅荟萃了奉化5600年间遗世的文物精品。

此外,新馆还布置了一个临时展厅,引进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

新馆的展示手段丰富多样,除传统的文物陈列外,大量应用了幻影成像、多媒体、复制品、蜡像、照片和图表等,成为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公众教育场所。

景点

徐凫岩

徐凫岩瀑布位于雪窦寺西,徐凫岩村附近。岩顶海拔4 7 6 米。崖石有巨石外突,传为仙人骑凫徐徐升天外,故名。远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猴岩,以鞠猴岩为中心,两边绝壁呈放射状亘延数百米,其形如斧凿刀削,其色黛赭相杂。崖顶松木苍翠,虬影乱舞,崖下草木丛生,成簇弄影。其壮观、秀丽,胜于千丈岩。宋宝庆《四明志》载,绝壁凿有"鞠猴岩"三大字。

崖顶涧间,有古朴洞桥横跨,涧水自踌躇岭林间潺潺流来,渐而湍急澎湃,过桥后飞流直挂,声震山谷。瀑布落差1 1 6 米,无岩石阻断,一流至底。绝壁下部,水帘与岩壁相隔成一宽绰空间,置身其间,如坐轻罗帐中,细沫涧面,趣不胜述。瀑下有潭,烟云弥漫,令人沉醉。水自潭流出,成溪流沿谷底逶迤而去。宋代陈著《徐凫皎瀑》诗:"一流瀑泻九重天,长挂如虹引洞仙。岩壁凫飞延岁月,石梁龙滚飞云烟。满山药味增新色,夹岩桃花胜旧年。"

20世纪30年代,从崖顶至岩下筑有山径。60年代后,电影《难忘的战斗》、《曙光》等曾在此拍摄外景。

三隐潭

三隐潭是雪窦山中三折瀑布组成的景观。因为隐匿山谷,又有三处潭潭,所以叫三隐潭。隐潭之水,源自东岙村,形成三级瀑布,全长约1600余米。从上到下分别叫作: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

上隐潭以幽险见长。从崖顶下通潭底,有石阶216级,形状象一座天梯。潭底架有一座石桥。瀑布循崖倾泻,高约40米,流水呈线条形,发出哗哗响声。置身潭边桥上,雾气弥漫,水沫溅衣,凉气逼人。

上隐潭瀑潭边,有一座龙王庙,占地约160平方米。庙里供奉着三尊龙王,中间的是青龙,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左边是紫龙,保佑考取功名;右边的是黄龙,赐您财源广进。各位可各取所需,进行参拜。

从上隐潭下行约500米,就是中隐潭。只见涧中巨石横卧,瀑布从巨岩中俯冲而下,东折西回,有急有缓,水沫随风飞溅,若雾若雨,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别具溪谷野趣,因此以清秀取胜。

自中隐潭沿山径小路下行500米便可到达下隐潭,其风光集峰、洞、潭、涧于一体,分外秀丽。这里的瀑布有两支,人称"鸳鸯瀑"。下隐潭的一块石巨石广约10平方米,旁用石笋一座,高20余米,人称"石笋峰"。峰在潭上,潭在峰底,半遮半现。整个下隐潭犹如一座水上广厦,瀑布横倾潭外,仰视如彩霞横空,绚丽多彩。

千丈岩

御书亭经百步阶,可至千丈岩底,水击成潭,潭水碧透,寒气袭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潭旁筑仰止桥、午雷亭。20年代重修,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1986年复修。伫立桥上,水气弥漫,余沫扑人,仰望飞瀑,惊心动魄,宋楼钥《千丈岩诗》:"惊见银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长劳望,只向悬崖顶上看。"午雷亭旁摩崖石刻"烟声"两字,为1642(明崇祯十五年)县令胡梦泰所书。飞瀑对面崖壁上,"乐不"两字,1916(民国五年)亭下人沈皆城书。1937年4月,冯玉祥到此,曾赋诗:"来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发水电,更能开我怀。"

雪窦寺

雪窦寺位于雪窦山中心,四面环山,两流合汇,九个山峰犹如"九龙抢珠",环境胜绝。雪窦寺历史悠久,晋时开山时叫"瀑布院",已有1700年历史。公元999年北宋真宗敕赐"雪窦资圣禅寺"寺额。南宋宁宗时,评定天下寺院等级,雪窦列为"五山十刹"之一。宋理宗赵昀御书"应梦名山",遂有"应梦道场"的盛誉。雪窦寺历经五毁五建,"文革"期间遭拆毁,仅存东厢房。现在的建筑是1986年4月重新修复的。

雪窦寺外,首先可见山门上的题字"四明第一山",由蒋介石亲笔所书。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来雪窦寺拜佛求答签,当他抽到"飞龙升天,腾骧在望"的上上签后,十分高兴,马上在雪窦寺住了11天。期间方丈朗清邀他题写山门匾额,蒋介石欣然题写了"四明第一山"五个大字。

山门内有两株大树,名叫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公孙树。这两株银杏有雌雄之分,左边为雌,右边为雄。更珍贵的是它们系汉代所栽,人称"汉代白果"。郭沫若游雪窦寺时曾说:"汉代大树,诚不虚也!"

雄树旁有一石碑,上书"弥勒应迹胜地"。是指弥勒佛与雪窦寺的渊源深厚。相传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在奉化县江水中现身,被长汀村人收养,后到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到雪窦寺讲经弘法,因而岳林寺、雪窦寺被人们同称为"弥勒应迹圣地",公认为弥勒道场。所以,在雪窦寺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特建有一座"弥勒殿"。

进入天王殿内,迎面的一尊佛像,就是印度籍的正身弥勒,名叫弥苗,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先于释迦牟尼圆寂,上升到兜率宫,经过4千岁(相当于人间56.7亿岁)后又回到了人间,成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这里塑造的是带冠弥勒,弥勒在佛教中的地位极高,佛教的"竖三世佛"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如来佛,未来佛就是弥勒佛。

天王殿内后是"弥勒宝殿",正中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塑像,两边是千尊形态不同的弥勒,背景是佛教的五大名山、五大道场,即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道场和奉化雪窦山的弥勒道场。

大雄宝殿后是法堂,又叫藏经楼。只见法堂前有两株楠木,相传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亲手所种,因此人们称它为"将军楠"。1937年1至11月,张学良将军被软禁在雪窦山。一天,他来到雪窦寺里,看到寺里的知客僧又新和尚正在栽种楠木,张将军就参与了刨土栽树,当时共种了四株。西边两株,在1956年被大台风刮倒,现存东边两株。

法堂是高僧讲经谦逊法的场所,楼上是藏经楼。近代的太虚大师,是民国时期佛教界的领袖人物,应蒋介石之邀,于1932年前来雪窦寺担任方丈1937年4月,冯玉祥将军来溪口,送蒋介石胞史蒋介卿出殡,曾上雪窦寺,他为太虚大师题了"抗日救国"的横福。

弥勒大佛

露天雪窦山弥勒大佛位于雪窦寺后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区规划面积52公顷,由中、东、西三条轴线和六大功能区组成。中轴线为大佛主景区,东轴线为大佛副景区,西轴线为原雪窦寺建筑。六大区功能布局动静结合分别是:大佛核心区、礼佛朝拜区、弥勒群雕区、文物展示区、休闲修身区、旅游购物区。露天弥勒大佛造像总高度为56.74米(其中铜制佛身33米,莲花座9米,基座14.74米),整座大佛用500多吨锡青铜制造,内部有1000余吨钢架支撑,与整个岩体连成一体,稳固坚实,宏伟壮观,气势非凡,是全球最高的坐姿铜制弥勒大佛造像。

奉化是传说中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长、出家、圆寂之地。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模样塑造的。1984年,雪窦山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建议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奉化政府于1999年启动报批,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造像。200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文,同意修建。2006年12月29日,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正式奠基开工,并定名为"人间弥勒"。2008年11月8日隆重开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