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论善恶》
(2020-04-16 15:47:55)分类: 仁湖解道 |
《魏征论善恶》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
魏征进曰:“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
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
自今已后,充使宜停。”
魏征因上疏曰: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
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
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
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
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
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嗅,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
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也。
(注: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注:史鱼是卫国一位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很是忧虑,但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当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地说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结束了,未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论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身为臣子,为国为民,尽忠职守,劝谏君王,是为臣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