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古抄本
(2020-03-30 08:25:01)分类: 红楼*封神*西游*三国*水浒金庸 |
《红楼梦》的古抄本,让我们离曹雪芹更近了
湃客: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今天谈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看看《红楼梦》“古抄本”。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因为自2010年1月起,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尽管多年来各种早期抄本的影印本出了不少,但大多都是价格比较高。而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次推出的“《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将早期抄本以普通精装、统一装帧的形式出版,逼真还原、典雅精美、价格合适,而赢得广大读者的口碑。我们知道,在《红楼梦》的传播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可以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红楼梦》通行本,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前有1957年出版的由周汝昌、李易、周绍良校点、启功注释的《红楼梦》。后有冯其庸率领的专家团队、历时七年完成的《红楼梦》校注本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校本”。前一个本子是属于程乙本,后一个本子前八十回是以庚辰本为底本,而参校了其它十几个早期脂本。后四十回是程甲本。这两个本发行量很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看的这两个本子而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古抄本丛刊”,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红楼梦》当代传播作出的新的贡献。
这一套“红楼梦古抄本”目前已出8种32册,可以说基本上把珍贵的早期抄本出全了。因为属于早期抄本只有11种,而在这11种早期抄本中,郑藏本只有两回,靖藏本已迷失,而戚序本和戚宁本出自同一个祖本,基本上差不多。目前只缺甲辰本一种,所以说这套“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基本包括了全部早期古抄本,在《红楼梦》出版史上,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已出版的《红楼梦》古抄本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王府本(或称: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又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俄罗斯藏本(又称列藏本)、舒序本、梦稿本(又称杨本、杨藏本)。
或许有朋友会问:怎么会形成这么多的抄本呢?这些“古抄本”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有什么价值或者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般的读者需要看看这些古抄本吗?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话题。
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编著有《漫说红楼》《话说红楼梦中人》《惠新集—红学文稿选编》等。
《红楼梦》最初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只有八十回。到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萃文书屋刊刻印行一个新的本子,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是120回。人们通常称之为程甲本。
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萃文书屋又刊印了一部《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也是120回。这时距离程甲本刊刻出版仅仅过了七十天。这个本子的版式、插图与程甲本完全一样,但具体文字上却有2万多字的差异。人们通常称之为程乙本。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抄本”,指的就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前,即程甲本刊刻之前形成的手抄本。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过录本。什么叫“过录本”,就是《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爱好者、收藏者,还有以卖书为营生的商人抄录的本子。虽然这些“过录本”已不是曹雪芹的手稿,也不是早期在曹雪芹亲友之间传阅评点的本子,但由于这些本子保留了早期古抄本的基本面貌,保留了大量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因此它们对于我们研究曹雪芹的创作、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探索《红楼梦》“迷失”的内容、整理出最为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这也就是今天《红楼梦》“古抄本”出版的意义。看看这些“古抄本”,看看那么多的脂砚斋批语,以及各个版本之间微妙的差别,我们似乎离曹雪芹的原著更近了。
我刚才谈到,《红楼梦》最初是在曹雪芹的亲友中间流传,这些亲友一边看一边批。后来在曹雪芹去世以后,这些早期抄本就流传到社会上去,有喜欢《红楼梦》的人就从朋友哪里借来,看完了还要抄一本。还有书商一看,《红楼梦》这么受欢迎,就雇人抄写,然后卖出去。程伟元在程甲本的序言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矣。”程伟元、高鹗在程乙本引言中也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矣……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第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这就是在程甲本、程乙本刊印前,《红楼梦》古抄本流传的情况。
著名红学家周绍良先生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馒头铺卖馒头,盈利太少,老板看抄书卖那比卖馒头不知能多挣多少钱,所以卖完馒头,就让小工抄书,这就是所谓的“馒头铺本”(或称“蒸锅铺本”)。那么蒸馒头的小工,蒸馒头是把好手,可不一定有多少文化,所以抄出来的《红楼梦》水平很不一样,甚至是错字很多。据说有一位作家看到早期古抄本上面有那么多错别字,就说曹雪芹文化水平太差了,尽写错别字,那《红楼梦》也好不到那里去,结果这个作家被胡适批评了一顿。这就是不了解《红楼梦》版本情况,而闹出来的笑话。他们把这些馒头铺本当成了曹雪芹的稿本了。尽管,早期古抄本抄写的水平各不相同,上面错误很多,但毕竟它保留了曹雪芹早期创作原著的基本面貌,这就使得我们有了进一步去认识曹雪芹原著的机会。所以,早期古抄本极为珍贵,这也就是我们要今天看看古抄本的原因。
概括起来说,我们为什么要看看早期古抄本呢?为什么要知道一些古抄本的基本情况呢?
其一,为了了解作者曹雪芹;
其二,为了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其三,为了研究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及其发展变化;
其四,为了研究八十回后遗失的内容;
其五,为了依据古抄本校勘整理一部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红楼梦》版本的需要
你看这些古抄本对于我们阅读和认识《红楼梦》是不是非常重要!
在这些早期的“古抄本”中,保留了大量的脂砚斋批语,这是“古抄本”最突出的特征。说是脂砚斋批语,其实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实际早期批语人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还有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诸公”。这些人与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尚难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是曹雪芹的亲友,关系密切,可能是同辈的亲友、兄弟;也可能是长辈,如畸笏叟,很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叔叔或父亲曹頫。这些批语的艺术水平未必有多高,但其价值则不可估量,或者说怎么估量也不过分。因为这些批语者,实际上参与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一面写,他们一面批,有些批语对曹雪芹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些批语中还透露出作者曹雪芹创作的许多情况、透露出八十回后“迷失”的文字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曹雪芹的创作,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研究八十回后“佚书”之谜,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红楼梦》作者是谁?你告诉人们是曹雪芹,可总有不相信,在这些“古抄本”中,有不少脂砚斋批语告诉你,就是曹雪芹。
如甲戌本第一回就有好几条重要的批语: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一回眉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甲戌本第一回)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梗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甲戌本第一回)
这些批语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今天的人们,《红楼梦》作者不是别人,就是曹雪芹。脂批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是论证《红楼梦》作者最重要的依据。
过去看《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的描写,总觉得有些疑惑,比如书中说,秦可卿病了一年多去世了,为什么书里说,秦可卿死的消息一传开,古抄本庚辰本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呢?而程乙本则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伤心”,一个是“疑心”,一个是“伤心”,很显然庚辰本中的“都有些疑心”比较好。为什么,什么是“纳罕”啊?就是“诧异”“惊奇”。就是因为秦可卿的死不正常,所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一个“纳罕”,一个“疑心”,确实大有文章。如果秦可卿是病了一年多去世的,有什么“纳罕”“疑心”呢?又,宁国府死了儿媳妇,不见婆婆尤氏、丈夫贾蓉如何伤心,倒是公公贾珍“哭的泪人一般”。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作为婆婆的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物”了呢?再者,秦氏死后,她的两个丫鬟,一个触柱而亡,一个甘为义女守灵,如果说秦氏是病死的,两个丫鬟的命运就让人无法理解了。这种种疑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曹雪芹写错了吗?当然不是曹雪芹没写好,正是因为“古抄本”甲戌本保留下的一条重要批语,才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曹雪芹最初写秦可卿之死不是病死的,而是上吊自尽,是因为一个叫畸笏叟的批者要求曹雪芹改写的。
曹雪芹在创作中对秦可卿的态度的确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很有点像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态度那样,从批判否定转为同情。曹雪芹最初对秦可卿是否定的,写了她的淫荡,写了她与公公贾珍乱伦的丑行,结局是悬梁自尽。如《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他翻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在秦可卿的一页上,“画着高楼大厦,一美人悬梁自缢”。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稍后的《红楼梦曲·好事终》中也说:“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衰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从判词和曲子看,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批判态度还是很严厉的,认为她的“擅风情,秉月貌”与贾家的败落有一定的关系。
1953年人文社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的新中国第一个《红楼梦》整理本
但是现在所有的版本中,我们已看不到秦可卿上吊自尽的具体描写了,这是因为作者已将秦可卿的结局做了修改。在甲戌本第十三回回末有这样一条朱笔批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同页还有一条朱笔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另外,靖本在“因命芹溪删去”批语下,还有“‘遗簪’、‘更衣’诸文”六字。庚辰本第十三回回末亦有一条批语:“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读了这些批语,问题就十分清楚了。原来原稿中的第十三回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不是如今的“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曹雪芹是根据这位写批语的“老朽”的意见,将秦可卿的结局做了重大的修改,删去了“淫丧天香楼”的情节,改写为病死。这位“老朽”是谁呢?专家们一致认为他是畸笏叟,是曹雪芹的长辈。这位老朽为什么要曹雪芹修改秦可卿之死的情节呢?是因为秦可卿给王熙凤托了个梦,在梦中,秦可卿提醒王熙凤,如能在家族荣时,多想想衰落时的情景。她给王熙凤出了两个主意,秦可卿说: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以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祭祀又可永继。……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秦可卿的担心、忧虑即对凤姐的期待,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贾府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听进去秦可卿的劝告,包括王熙凤。因此贾家的彻底败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尽管如此,秦可卿的托梦还是感动了写批语的“老朽”,所以他要曹雪芹修改原来的描写,不要把秦可卿写的太不堪,以致“淫丧天香楼”。
根据脂批透露的线索,被删去的“天香楼事”大致是: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关系暧昧,一次她将自己的“簪子”遗落,被贾珍拾去,他趁秦氏“更衣”之际,闯进来与秦氏发生乱伦丑行,不想被婆婆尤氏或秦氏的丫鬟撞破,秦可卿羞愤而吊死在天香楼上。这是人们的一般推测。
但令人疑惑的是,曹雪芹既然遵照“老朽”的意见,已经将秦可卿之死改写了,为什么又留下那么多的“疑点”呢?我认为,这些删改未尽的地方,极有可能就是作者有意保留下来的。当年的畸笏叟对曹雪芹的此种做法似乎很明白,如他在“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处批道:“删却,是未删之笔。”在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亡处批道:“补天香楼未删之文。”类似这样的“未删之笔”“未删之文”如想删改,那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有意保留下这些痕迹,这样利弊如何?倒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是唯一在前八十回写出结局的人物,是曹雪芹一手完成的。修改后的秦氏形象更多地表现在整体结构上发挥作用,性格特点倒不突出了,因此,研究秦可卿形象的改变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探索曹雪芹的创作思想,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古抄本”,没有这些珍贵的批语,我们就无法搞清楚这个重要的修改,就弄不清楚秦可卿之死之谜。这对于我们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了解《红楼梦》的成熟过程,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说一个有趣的话题,林黛玉的眼睛长的什么样?过去我们看程甲本、程乙本,林黛玉的眼睛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餍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吁吁。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很长时间大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后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古抄本”,竟然与程甲本、程乙本上的描写不一样,但遗憾的是这些“古抄本”上关于林黛玉的眼睛也各不相同,而且大多残缺。所以很长时间,尽管人们对程甲本、程乙本(其实是据甲辰本)的描写不很满意,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不满意呢?你看林黛玉明明是“泪光点点,娇喘吁吁”,怎们会长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更何况“含情目”是不是有点俗气,林黛玉怎么能用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去看宝哥哥呢,是不是太不合黛玉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呢?后来列藏本的发现,令人们眼睛一亮。列藏本是: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这个太好了,“罥烟眉”显然比“笼烟眉”好,“罥”是挂的意思,这个好。最主要的还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远比“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好。“似泣非泣”与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吁吁”的形象多切合。而“含露目”太美了,太富有想象力了,你会想到“似泣非泣”“泪光点点”,你还会想到一个什么词:水灵灵,这就是含露目。当然,列藏本“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描写是不是曹雪芹的原笔,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这无疑是最好的了。你看,如果列藏本没有这样的描写,这些古抄本没有传下来,林妹妹的眼睛还会那么漂亮么?
为什么这些传世的古抄本这么重要,就是因为这些古抄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古抄本的存在,使得我们离曹雪芹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