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017-08-14 13:57:55)
标签:
道德经 |
分类: 道德经 |
2.【经文】: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解析】:橐籥是一种用皮囊制作出来的吹风器具,古时候冶炼铁器的时候,会用这种皮囊式的吹风器,吹风增加火势,方便制作各种铁器。一般皮囊的一端接有空心竹子作为入气孔,另一端的出气孔对着火炉。
天地间就像用来吹气的皮囊鼓风器具,中间是虚空的,一旦皮囊鼓风器运行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气流出来,只要不停止鼓风吹气,气流好像永远都用不完一样,这些气流就是从虚空中产生出来的,源源不绝。世间的一切事物也是这样,在天地间,从虚空中生起、形成,又从世间消失回归虚空,源源不绝,从虚空中来又回虚空中去,没有穷尽,循环不止。
冶炼的时候,用皮囊鼓风吹气,制作成各种刀、剑、碗、杯等等器具,而皮囊鼓风器具虽然助成了各种器具的成形,而不言有任何的功劳。天地间生起了世间万物,生养了世间一切的生灵,而不标榜自己有任何的功劳恩德。
【白话解释】:天地间就像吹气用的皮囊,吹气皮囊运行起来的时候,能够源源不断的吹出气流,而这些气流又是从虚空中产生出来的,吹气皮囊能够从虚空中源源不断的产生气流,天地间的事物也能从虚空中源源不断的生起、形成,又从世间消失回归虚空,这种周而复始的生起又消失就像吹气的皮囊一样循环往复,没有穷尽。
【经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天地默默的运行而没有对世间人讲说过一句话,世间一切的事物在自然的运行。天地没有念想,也没有思想然而却生化出了世间万物,它们也不会去讲述,它们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圣人体会到天地生化万物而不言的道理,对待无数的事物,对待无数的世间人都以自己的能力去无私的帮助他们,虽然博爱世人,无私的奉献,而口中却不说仁义道德的言语,如果帮助世人后总是提其帮助的事情,总是提自己仁义道德的行为,这就没有体会到天地生养世间一切生灵而不言其恩德的大道。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而自己不去实践仁义道德行为的人,就是空有其言,沽名钓誉之徒。因为他们自己天天挂在嘴边的仁义道德,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光是用这些自己做不到的仁义道德去要求别人,去教导别人,就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又用这些标准去要求别人,必然会别人所唾弃,被别人称为伪君子。千言万语不如实践的一行,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效仿学习。
笔者经常看见很多道德教育的课程,某位大师在视频中侃侃而谈,当然并不是说道德教育的课程有什么不对,只是想问一句,这位侃侃而谈的大师,他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所说的这些仁义道德的事情?如果他自己做不到,又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批驳那些做不到这些事情的人,是不是有点伪君子的感觉。所谓要想正人,先要正己。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别人做到呢?又如何让别人去接受呢?各种鸡汤,各种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确实能够给迷途中的人带来光明,然而言语中的巨人总是比不上行为上的圣者。
笔者想起了一则故事:过去有一个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的养大三个孩子,大儿子开着一个面馆,不善言辞老实巴交。二儿子喜欢读书考取了功名,当了一个小官。三儿子从小被母亲娇惯是个泼皮无赖靠坑蒙拐骗生活。当母亲在大儿子家住的时候,大儿子细心照顾好母亲的饮食起居,面馆完全交给自己的妻子打理,自己则整天陪伴着母亲,母亲想出去游玩,大儿子就陪着母亲游玩。母亲想吃什么好吃的菜品,大儿子就会想办法弄给母亲吃,母亲想买什么衣服,大儿子也会想尽办法弄给母亲,家里面的所有钱都交给母亲安排,大儿子陪伴在母亲的身边,言语很少,母亲对大儿子说:“我在你这里住,天天看着你无所事事的陪着我,你自己还是要找点事情做,你看你弟弟现在当着官,不像你这么没有本事天天陪着我。”大儿子只是恭敬的点头称是,也没有多的话说。
母亲又来到二儿子的家里,二儿子对母亲也很恭敬,只是二儿子每天要处理公务,没有什么时间陪母亲,总是给母亲一些钱,让母亲自己去买她喜欢的东西,让母亲自己去游玩。二儿子对母亲说:“娘,儿子当个官也不容易,很多公务要处理,你拿着钱自己去买东西,儿子确实没有时间陪你。”母亲说:“你忙,你忙,所谓忠孝不能两全,这个道理我懂,你不用费心来管我,我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二儿子安排了自己的妻子、仆人轮流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只是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母亲。母亲以自己的二儿子为荣。
母亲一直宠爱三儿子,所谓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虽然三儿子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性浮夸、虚伪,母亲还是很爱他,三儿子不仅经常向母亲要钱,还天天夸耀自己孝顺母亲,母亲用的钱和物品都是他花钱买的。他还经常吹嘘他认识官场中的大人物,由此到处坑蒙拐骗。有一天母亲突然生病住进医院,大儿子立刻就跑来照顾母亲,二儿子也来到医院看望母亲,并支付了高昂的医药费,但二儿子在医院呆了几天就回去办公去了,大儿子则推掉一切的事情,一直守在母亲身旁照顾母亲。直到母亲痊愈出院。三儿子根本就没有来医院看望母亲,因为他担心会让自己出钱。
到底三个儿子谁最孝顺呢?大儿子没有什么多的言语,但是总是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病重的时候,大儿子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小儿子公务繁忙,没有办法整天陪伴母亲,只是给母亲钱花。也许说谁孝顺的都有,有的人会说大儿子孝顺,因为他一直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照顾母亲。
有的人会说小儿子孝顺,虽然他陪伴母亲的时间不多,但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有更大的父母要孝顺,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忠孝不能两全,处理繁忙的公务正是为天下的民众办事,是孝顺天下百姓父母的行为。”所以孝有大孝和小孝,小孝是恭敬俸养好自己的父母,大孝是为天下百姓办事,孝顺好无数的百姓父母。
三儿子就不用说了,虽然他天天夸耀自己是如何的孝顺母亲,吹嘘自己给母亲买了多少值钱的东西,给了母亲多少钱,但是所谓千言万语不如踏踏实实做一件事,他说的这些言语全部都是虚假的言语,母亲由于爱他所以不与他计较。话说的再多也有说完的时候,话说的越多漏洞也就越多,说而不做就变成谎言、假话,还不如一句话都不说。
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你对他讲吃饱后的各种感受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还不如一句话都不说,给他一碗饭吃。对于一个口渴的人来说,你对他讲喝水后会有什么感觉是没有用的,还不如一句话都不说,给他一口水喝。说的再多,而没有实际亲自去做,没有产生所说的具体效果,则毫无用处。因此光是说,光是幻想,做百日梦而不去实践的做,最终这些言语,这些幻想、梦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将会被时间所熄灭。还不如不去说,不去想这些事情,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至少不会被这些幻想、梦想、妄想所引发的各种情感所烦扰。至少不会因为所说的事情没有实现,心中的幻想、梦想、妄想没有达成而产生烦恼和痛苦。
内心不去生起妄想、幻想,保持内心的平静、宁静,顺其自然的处理所遇见的事情,成也好败也好,都不去计较,让这些自己遇见的事情自然的发展,就像对待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春天来了天气回暖,那就脱下厚厚的棉袄、棉裤等等御寒的冬衣,夏天到了,天气逐渐变的炎热,就穿上短袖、短裤、衬衣、裙子等等透气的衣服。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就穿上厚一点的秋衣,到了冬天,逐渐变得寒冷,就穿上各种御寒的棉衣。这就是随着四季天气的变化去穿不同的衣服,在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而不计较为什么自己要去穿这些衣服,要适应天气的变化,不让身体因为天气的变化而生病,不要去强行的在冬天穿夏天的衣服,或是夏天穿冬天的衣服,这样必定不合四季变化的规律,身体可能就会因为乱穿衣服而生病。
事情发生了就用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实在是想不到好的办法解决这件事情,就去回顾一下以往的历史,看对于同类型的事情,历史上成功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但是也不能拘泥于历史,历史虽然有重复的规律,但是也有其不同的地方,作为参考但是不拘泥于历史,灵活的处理事情,要根据具体事情所处的环境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同类事情的历史所拘束,就如同虽然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的运行,但是在四季中不同年份的同一天中温度气候的变化都是不同的,只能说四季保持了大概的变化规律,而并不完全一致。如每年夏天南方都会比较热,但在同一个地方,今年夏天的7月2日与去年夏天的7月2日每时每刻的温度就不会完全的相同。南方的夏天都比较热这是大概相同的规律,而今年夏天的7月2日与去年夏天的7月2日每时每刻的温度就不会完全的相同,这就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历史虽然会重复,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历史上同样的事情,在以其历史作为参考的同时也要分析出自己所面临这件事情与历史上同类事件的不同之处,而不能完全依葫芦画瓢的照搬,如果完全照搬历史类同事件的模板死板的去处理,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遇见事情就顺其自然的去处理,不要注入过多的感情在里面,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保持着内心平静、宁静的心态去处理自己面临的任何事情,多说多生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如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处理,那么这些事情自然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出一个结果。结果出来后也不在乎,不计较结果如何。天地中的山川、河流、星辰、树木花草等等事物都是自然形成的,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是结果的结果。结果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你所见的结果也不是最终的结果,只是你认为结果出来了,其实这件事情仍然在发展,就比如有个人参加高考,他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高考失败的结果出来了,但是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吗?那只是你自己定义的结果,这件事情仍然在发展,这个人不满意这个结果,就再次复读,再次参加高考,第二次他还是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他又去复读考试,第三次他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你以为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了吗?仍然不是,这件事情仍然在发展,这个人去这间大学读书,在大学读书期间由于没有人监督他,他自己也认为只要考上了大学自己就成功了,结果这个人就沉迷于游戏的世界之中,结果很多门课程都不及格,被劝退了。本来他参加了三次高考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却沉迷于游戏之中,让自己过去的努力都白费了。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吗?也不是,他退学后,继续的去参加高考.....
事情一直在发展,当前遇见的结果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说,那么当人死后,是不是他过去所做过的事情就有最终的结果了吗?所谓的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谁知道人死后会到什么地方去?讨论人死后的去处,已经超过了人的所知范围。没有人知道,有些美好的幻想、神话在描述人死后的去处,却没有实例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