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志怪小说的兴盛,使得写奇行异事的传奇式文言小说在清代文人之中蔚然成风,而“喜人谈鬼”、“雅爱搜神”的蒲松龄凭借其极具创造性和文学性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一众文人之中脱颖而出。小说中以描写花妖狐魅所创造的奇异诡谲的幽冥世界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虽多表现奇幻的爱情和婚恋故事,却也不乏对文人书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的描写,更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经历的映射,体现出在封建科举制以及腐朽的政治统治之下文人的艰苦处境。表现了孤愤、批判、反抗、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内心迸发的对现实的批判、对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内心的自我拯救的文人意志。本文将从在科举制度压迫下的心理激荡、看破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悲剧性人生中的浪漫士子情怀、对美好爱情的幻想与渴望、以及文人严重心理疾病的自我疗救这五个方面来浅述《聊斋志异》中所体现的文人意志。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文人意志、现实与理想
作为我国短篇古典文言小说的最后一次高潮,《聊斋志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蒲松龄在其中所创造出的属于花妖狐魅的奇幻世界成为了他表达自我思想意识和宣泄孤愤情感的有力载体。蒲松龄其人,一生位卑家贫,他自幼勤敏好学,文思敏捷,初次参与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然而此后几十年却在乡试中屡试不中,他在科举进士的路途上挣扎了将近一生,却没换来个柳暗花明的结局。直到古稀之年,才得了个鼓励参与似的岁贡的科名,最后抱憾而终。他有鲜活热情的入仕之心,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之下面临挫败,面对科举制的压迫、腐朽政治统治的剥削、以及理想的长期破灭,他形成了孤愤,苦闷,失望于现实而寄美好于虚拟奇幻的文学世界中的心理模式。他是怀才不遇、处境艰难的千千万万底层清代文人的缩影,他在《聊斋志异》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失落情怀、反抗心理、美好追求和自救心态,也是当时底层社会文人共同的精神意志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科举制度长期压迫之下的批判和反抗意识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精明之处和政策优势,但却在朝代更迭之中,被越来越腐朽的政治统治变为了长期压迫文人的一座大山。中国古代文人靠科举成就自我,也因科举失掉人生,蒲松龄本人就是后者之中的典型。正如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所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体现了他对仕途黑暗,命运不公的悲痛和愤懑。而《聊斋志异》作为他“浮白载笔”而成的“孤愤之书”,寄托了他几十年的科考沉浮之中对科举制之下的种种乱象的审视与透晰,并在其中通过对有关科考的奇幻故事的构建,表达出内心的批判、挣扎与反抗。
比如在《贾奉雉》这一故事中,贾奉雉这个读书人才学名贯一时,科举却屡试不中。一天偶然遇见了一位自称郎生的秀才,他将自己的八股习作拿来向他请教,郎生看后所言便已然暴露出科举场上的黑暗,他道:“天下事,仰而跂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 1] ,足以看出当时社会底层文人的艰难处境。郎生指出了一两个人的文章,皆是贾奉雉最为不屑之作,郎生却道“文章虽美,贱则弗传”,可以见得当时的文人仕途与社会地位的紧密关系。最为讽刺的是,贾奉雉在被郎生施以符咒,不得已在考场写出了“集阘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的浮华辞藻堆砌之文,却一举名列前茅。再读考场文章,叹其为:“以金盆玉碗贮狗矢”,认为自己写出此等文章,已无颜见天下士人,便与郎生归于山林而去。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以贾奉雉原本的文章与后来的戏缀之文的文学价值以及在应试之中所得到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之间的对比,将科举制的荒唐展露无余。而贾奉雉凭借堆砌之文中举之后大叹文章不堪入眼的语言和直接归隐山林的行为体现出了文人心中面对科举腐朽不公的批判意识和逆反心理。又比如《司文郎》一篇中,书生王子平颇有真才实学,为人谦逊,却考场失意,怀才不遇。余杭生才疏学浅,狂妄无知却仕途通顺。蒲松龄借瞎眼和尚燃作品闻味以辨文章优劣这一离奇的情节,道出了“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的深刻感叹。富有真材实料的文章落第,令人作呕之文章却受到推崇,这种略显夸张荒诞情节,却又是科举制下的真实状况。作者以此揭露出了科举制埋没真正人才的荒谬丑恶以及主考官的昏聩无能、学识浅陋却妄断才子人生的恶劣行径。同时以宋生生前困顿于文场,死后化为游魂却认心系科场这一颇具浪漫主义的虚幻情节,直指科举制对于社会底层文人心理和精神的控制与折磨。故事中宋生道王子平不中的原因是世事因果循环的报应,实则显示出蒲松龄本人所代表的当时文人内心的一种逃避与对科举制的不完全认识。诸如此类,还有《罗刹海市》、《叶生》、《王子安》等等,皆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辗转科场的所见所闻,加以艺术性的再创造,赋予自己的奇思幻想,将现实梦幻化、神话化后用以揭露课批判压抑、残害文人半生的科举制度,从中跟不难看出怀才不遇的底层文人内心失落过后的反抗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