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探究
(2018-08-15 16:15:0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探究
栎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众所周知,初中生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好奇心强,对事物充满兴趣,渴望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得到他人的肯定,但其意志力较差。面对这样的学习特点,合理设计,不断完善课堂提问环节就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就要找出现阶段课堂提问误区,积极采取措施走出误区,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课堂有效提问不仅能够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也来在一定程度上打开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是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难度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较偏,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课堂气氛紧张,不仅挫败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严重阻碍师生正常交流互动。
(2)教师的提问方式打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在提问学生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相信你们都知道答案,谁来站起来回答一下?"或者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谁会吗?起来给咱说一下思路"。看似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开始成熟起来,也很迫切的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所以对于老师这样的提问方式,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人愿意回答了,一方面觉得没有挑战性,另一方面回答出来了也没有成就感,甚至有的学生怕自己回答错了被别人嘲笑;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不会很正常,情有可原,就干脆不去思考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3)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新课改要求加强师生的互动,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的数量多了,教学活动就丰富了,而不是本着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当初中数学课堂成为满堂灌与满堂问的时候,学生频繁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利用无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看似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并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提问没有层次性。在我们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的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问题设计得或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过于浅显、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如果问题过难,并且没有任何铺垫与启发,让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师的提问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喜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便有这样的心理,教师也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部分教师总是在课堂中提问那些思考能力强,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就使得学困生没有学习存在感,影响其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其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性就越来越低了。
(6)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老师只把提问当做一个教学环节,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当他们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出于赶教学进度或老师个人的原因,总是提出问题就想立马得到答案,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往往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就被老师打断,不能真正的通过提问对学生有所启发。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7)只重提问不重反馈。有时我们看到教师精心准备了一些提问,教师希望通过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但当学生回答时,却不太关注学生的想法,部分教师会在学生刚刚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将话茬接过来,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往下讲,或者是不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只管将自己的问题问完、内容讲完。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但不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会让学生有麻木感,最后,让课堂提问成为教师的自问自答。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与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关注度较大。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奠定基础。当代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更多积极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性的提高。教师多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换意义,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合理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则不屑回答,那么提出的问题毫无意义,甚至会让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目瞪口呆。这样的提问既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又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设计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自己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树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观念。设置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难度的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就提问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同理,简单的问题就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让课堂上的每位同学都感觉自己在课堂上有存在感,有助于更好的学习。
3.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消化数学知识,提高课后学习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当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保证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过课堂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在课堂上应当合理的控制时间,问题提出后,应当根据课堂需要给予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并及时引导,使得学生的回答更完整确切。
4.提问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进行思考,然后再让学生作答。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就想立马从学生那里得到答案,根本不给学生考虑的时间。但是在课堂上提问时到底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才能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又达到提问的积极效果这需要老师灵活把握。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其在课堂上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时间。比如一些简单过渡的问题或考察学生对某知识点熟练程度地问题就可以进行的稍微快些;对于一些重点或者难点的问题就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回顾和应用所学内容对问题作出解答。
总之,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需要提哪些问题、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等.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勇于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增强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