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四要”

(2023-04-13 09:35:56)

 

写作“四要”

按本人的能力、水平而言,似乎并不是具备谈论应该“如何写作”的资格,可是每当看到、听到报刊及其他一些文章中间或出现的“语病”时,就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知道的写作常识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告之于那些也许“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人们。于是,便产生了下面的文字。

一是主题一定要鲜明。我以为,文字写作与楼房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建楼筑房需要事先确定建筑样式,搞好规划,准备材料,然后才可以开工建设。文字写作也要首先确定主题,然后才可进行构思、动笔。主题确定不好就进行建筑,或边规划边建筑,很容易把工程建设得不伦不类。同理,主题确定不好就下笔写作,很可能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笑话。

也许有人会说,确定写作主题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用不着小题大做。其实并非绝然如此。记得前些年曾传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某单位举行一次命题作画比赛,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看谁画的又快又好。结果参赛者的作品五花八门,有些人画了一座高山,高山上有一座寺庙,甚至还能看见有一些僧人在庙内活动;有些画则是在高山密林中露出了寺庙的一角;只有一人与众不同,他的画面上是几个僧人挑着水桶、沿着一条林间小道向深山走去,并没有看到寺庙的影子。最后,这幅“僧人挑水进山”的作品获得了奖励,其他作品则因与题目的要求不符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

仔细分析一下,那些没有获奖的作品之所以在比赛中败北,主要是偏离了主题。他们画了“深山古寺”,可没弄明白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审题时漏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藏”字,便导致了离题千里的后果。所以,他们画得寺庙越古朴、越肃穆,也就离主题越远。因为古寺“藏”在“深山”之中,是看不到的。这个“藏”字,其实施一个陷阱。稍一疏忽,就会落入圈套。获奖的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审题准确,构思巧妙,他并没有画出古寺,而是通过“僧人挑水进山”这样的精巧手法,表现了“深山”中肯定“藏”有“古寺”这一主题。

古人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作画是这样,作文也是如此。有一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出了一道“我两年来的进步”的作文题。有些考生硬是在文章中写了“六年来的进步”,别看“两年”与“六年”时间只差了“四年”,在文章的审题方面差得可就大了。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即使再好、再生动,也必须抛弃,否则就成了添足之笔。比如,要写一篇“抗旱”的文章,“抗旱”就是主题,凡是能够体现“抗旱”的内容,不但要写,而且要多写,写生动、写丰满;相反,凡与“抗旱”无关的材料,再多再好也要坚决舍弃。

偏离主题最常见的毛病,就是添加了一些“额外”内容。比如写一篇“科学种田”的文章,夹杂了“科学养猪”的成份;在一篇“教育转化违法人员”的文章中,加上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容,等等。

二是逻辑一定要清晰。确定了文章的主题之后,就应进行具体的构思,即搞好全文的谋篇布局。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脉络,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文章的逻辑。

文章的逻辑是统帅全文的骨架。骨架清晰才能使文章脉络清楚,互相照应,而不是前后矛盾。“文革”期间,本人曾写过一篇批判林彪的文章,题目是“骨干带头,多种形式,深入揭批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文章的框架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第一个小题目是“提高认识批”,主要反映解决几种错误认识、主动搞好揭批的内容;第二个小题目是“骨干带头批”,主要反映发挥骨干人员的作用,推动批判进行的内容;第三个小题目是“多种形式批”,主要反映采用批判会与诗歌、演唱、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批判的内容。文章的三个小题紧扣主题,有序展开,增强了全文的内在联系。

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就应善于对材料进行归纳分类。把同样的内容放在同一个地方进行描述。如同小商贩那样,将胡萝卜、茄子、黄瓜分类存放,而不是胡乱搅和在一起,既杂乱,又分不清眉目。有的人写文章的最大毛病,就是胡萝卜、茄子搅在一起,写胡萝卜时捎带个茄子,写茄子时捎带着黄瓜,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下笔之前首先对占有的材料,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合理分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恰当的使用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明显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前些年《红旗》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某村“坚持勤俭办事”的文章,其中一段写了“在大的方面节约开支”的情况,下一段的过渡句是这样写的:“某村在大的支出方面注意节约,对小的方面的支出也没有忽视”,由此过渡到小的支出方面。节约的描写,十分贴切、自然。

同时,还应注意概括材料与具体材料的使用。写文章时,免不了要使用一些概括材料和具体材料。所谓概括材料,就是指一些综合性、数字性的材料,可以给人一个总体感觉;具体材料是指具体事例。概括材料与具体材料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防止落入空洞说理的俗套。

有些人在写文章时,或者只注重使用概括性材料,而不注重使用具体材料,使文章缺少真实感;或者只注重具体事例的罗列,而没有使用概括材料,使文章缺乏总体感。这些都应尽量避免。一般来说,为了显示某项工作的成果,可先介绍概括数字,然后列举一、二事例细化、说明;也可先介绍一、二事例,再汇总概括情况,这两种写法可以灵活运用。应当注意,同类事例要有详有简,切不可用同样长的篇幅描写同类事例,同一事例也一定不要在一篇文章中重复出现。

三是文字一定简洁。现在许多人写文章,动辄洋洋万言,诗人不得要领,只好弃之不看,空费了作者一番心血,实在是一种浪费。

在文字简洁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孔子的《论语》,只有20篇一万多字,可是足以称得上字字珠玑,无愧儒家学说之典范。老子的《道德经》,区区三千字,流传两千载,警句名言,发人深思。这些,自然是后人学不了的。

能用一个字说明的事情,决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阐述的道理,决不用两句话,就会使文章篇幅缩短,文字简洁。记得古文里有一句名言叫做:“逸马杀犬于道”。意思是说,一匹奔跑的马将一只在道路上行走的狗踢死了。如果用现代的文字,至少需要近20个字才能说明,可是古人却只用了短短六个字,而其意甚明、十分清楚。

翻开报纸一看,虽然不乏简短清晰的要闻,可是内容重复的长篇大论仍然屡屡可见;有些刊物上的论文、有些领导的讲话,往往五、六千字,甚至一万字以上,而且内容大多似曾相识,空话套话居多。在竞争如此激烈、时间如此宝贵的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去仔细阅读这些几无新意的长篇文章。

有些人写文章总喜欢长,以为只有长篇才能说明问题,才显得自己有水平,其实那些“似曾相识”的长篇文章,删去空话套话,就没有多少新鲜东西了。有些人把一句话拉长为三句话、四句话,不仅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同义重复,而且使文章显得繁琐冗长。

有些文章中喜欢把某一年说成是“实现某某规划的第一年”,“某某重大事件的第几年”,还有什么什么“第几年”等等,罗列一大堆,这是一种十足的空话套话。其实,又有哪一年不是如此,只不过变动了一个数码而已。这样的话,实在是一种文字的浪费。

某些多余的话也常常出现在公文中。如某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三个大题目是“2009年的主要工作”,下面具体讲了十项具体工作,本来大题目下直接讲一二三四项工作就可以上,可是在部署具体工作之前,又加了一段“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着重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这段话明显是多余之笔。每年年初,许多部门都要制定、下发“年度工作要点”,作为指导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仔细观察一下,不少“工作要点”的开头一段,都是上一年的工作简要总结。对新一年的“要点”而言,上一年的“总结”也显然似无干系。

四是用词一定窑准确。关于如何遣词造句,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辞都有明确规范。这里,主要指出一些常见的用词及语法方面的错误。

1、缺乏主语及主语使用不当。如:有人在欢迎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工作时,常用这样的语句,“对某某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一些婚礼仪式上,也常有人说,“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就犯了主语使用不当的错误,因为从字面上分析,欢迎的是“领导的到来”,主语是“到来”,而不是“领导”,其实,欢迎的是“到来的领导”。应改为“对前来检查工作的某某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前来参加结婚仪式的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有些文章中,经常使用“通过学习,使大家提高了觉悟”之类的文字,仔细分析一下,“通过¨¨¨使”的句式,导致了缺少主语的毛病。应改为“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觉悟”,这样,“大家”就成了主语。

有一篇报道说:“某单位举办了30多家企业参加的培训班”,显然“企业”是不能参加培训的,应改为“企业里的某些人参加的培训班”。

2、缺少宾语。有些文章在开头部分常用“为了推动某项工作的进展,取得如何如何成绩”之类的语句,可惜在“成绩”后面用了句号,就犯了缺少宾语的毛病。应改为“为了推动某项工作的开展,取得如何如何成绩,特提出以下要求。

有些文章中经常出现“某单位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了某项工作”,也是犯了缺少宾语的错误,应在后面加上“的开展”,即可使句子表达完整。

3、属种关系的用词排列不当。哲学上有个概念,叫作属、种关系,是指事物范畴的大小而言。属概念大于种概念,换言之,种概念包含于属概念之中,因而属、种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有些文章中,却时而现属种概念并列的情况。如,“加强政法公安工作”,本来“公安工作”是“政法工作”的一部分,“政法工作”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项工作。如果把“政法”与“公安”工作并列提出,似有不妥之嫌。

还有,有些文章中偶见“要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和小麦生产”的提法,也犯了属种关系得概念(即用词)不能并列的毛病。

4、用词重复。常见的现象有,“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健全”等。本来“加强”、“完善”、“健全”已是很高的要求了,还要“进一步”,似显重复。

另外,还有“等”、“了”不当使用现象。“等”是代词,指省略的部分。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本次会议实名选举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三名同志为某委员会委员”,三个人的名字已经全部写清,加上一个“等”字,就不但显得多余,而且不可理解。“了”,一般指完成了的工作,表述尚未完成的工作不能使用,否则,即为不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