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斗彩瓷器的市场分析及鉴定特点

标签:
宣德斗彩市场宣德斗彩特点宣德斗彩特征宣德斗彩鉴定宣德斗彩鉴定方法 |
分类: 瓷器 |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一说到斗彩瓷器,大家便会想到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但是瓷器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因此在成化斗彩瓷器呈现的高超技艺的背后,肯定是有前代众多瓷器匠人的多年的积累。
在成化年间之前的瓷器,开始出现斗彩瓷器,比较出色的就是宣德年间的斗彩瓷器。宣德是明代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年号。这位皇帝是明朝初期难得的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在宣德皇帝的统治时期,明代的经济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在手工业制作上,瓷器也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宣德以前的瓷器,主要以永宣青花为代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达到非常高的境地,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蓝白相间的两种颜色,于是,工匠们开始尝试在釉料中添加其他的物质,产生新的颜色。但是由于这种创造,只是开始的一个尝试,因此宣德时期的彩色瓷器,处于初创阶段,比较的简单。
刚开始出现的彩色瓷器,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最容易在釉料中得到,红色的主要成分是含铜的釉料,这种釉料比较普遍,工匠们在原来的青花瓷器上,用红色的含铜的釉料进行绘制。工匠们在青花瓷器烧成后,用含铜釉料将青花瓷器当中空白的部分进行填满,然后再进行二次烧制,这样产生了红、蓝、白三色相间的新的瓷器种类,这种瓷器就是斗彩瓷器。
斗彩瓷器,需要先在瓷胎表面用青花瓷器进行绘画,用青花釉料作为花纹的描边,然后入窑进行高温烧制。出窑后,在空白处,用含铜的釉料进行填彩,使得釉上有釉彩,釉下有青花的效果,这种对比效果,被后世称为斗彩。填完彩的瓷器,再一次入窑,进行低温的二次烧制。此时,含铜釉料进行的是还原反应,铜离子变为亚铜离子,从而呈现出红色。
宣德时期的斗彩瓷器,主要以这种红色的瓷器为主,大部分用于皇室祭祀所用,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也称为祭红。后来工匠们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的开发出其它的颜色,使得斗彩瓷器不再局限于红色,开始呈现绿色、蓝色等其他的颜色。在宣德斗彩瓷器发展的基础上,斗彩瓷器继续发展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斗彩瓷器达到艺术的顶峰。
鉴赏要点提示:
(1)款识字体之提笔尖、下笔尖,这是宣德的特征!
(2)瓷胎釉色明亮,白中泛青,苏料发色,彩料浓艳,器身采用分段结合法,横向接痕清晰,器底夾砂,这是大明宣德工艺、物料的使然!
(3)锈斑凹凸明显、局部爆釉现象,这是岁月沧桑的痕迹!
(4)釉下青花全勾勒,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艳的,这是典型的斗彩施绘技法的绽放!
宣德斗彩一直都是比较冷门,存世不多,近些年成化斗彩的热度完全上升到新高度,以至于宣德斗彩更加不太受关注。但近些年在2016年6月澳门中信的春季拍上出现了一件“明宣德
宣德斗彩瓷由于处于初创阶段,在工艺上尚不成熟,所用色彩不及成化朝丰富。宣德斗彩的瓷画有其独特的一面,所绘图案采用的是传统的没骨画技法,纹饰简练,布局相对疏朗。而成化斗彩的瓷画大多是以工兼写意为主,写实性较为强烈,层次感明显优于宣德斗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