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8-08-03 09:42:08)浅析初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西安市长安区第十中学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一、地理核心知识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基础,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应以地理核心知识培养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知识,就要深化、具体化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例如:“水资源”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运用降水、河流的知识解释其原因。2、能运用实例,说出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图,总结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原因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出示有关资料,探究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用实例引导学生产生水资源危机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观念,倡导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其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向标三个要素,是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地理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读懂地图,即借助地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例等要素,在图中找到需要的地理信息。2、记忆地图,熟悉地图中找到的地理信息,并形成记忆。3、分析地图,是对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其中读懂地图是基础,记忆地图是重点,分析地图是关键。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1、培养读图兴趣,学生在遇到与生活关系紧密的问题时,读图的兴趣较浓,读图兴趣的保持时间较长。在读图设计时,尽量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2、控制读图难度,在读图训练中,严格控制读图难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读图水平,科学制订读图训练计划,按照先简单再复杂,先常规图再变式图的顺序,进行训练,以增强学生自信。 3、规范读图习惯,良好的读图习惯是提高读图能力的有力保障。在指导学生读图过程中,应将良好的读图习惯的养成,列为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内容。拿到一幅图应先明确图像主题,了解图例、比例尺、坐标单位等图像基本信息,然后再通览全图,了解图像大势,最后仔细挖掘图像信息。
三、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一方面要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百度定义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或者说,它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自然资源概况》一节讲,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二是挖掘教材人地协调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地地的协调,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人地协调观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一篇图文并茂的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再结合学生所获取的资料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制定班级爱护环境的守则,同时结合实际在校园里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让人地协调观点深入他们的心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