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参考资料
一、古籍中的“和”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让我们先来走进这些典籍,去探究“和”与“同”的内涵。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释义:“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一致”,“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和因义起,同因利起。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义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2、辨析“和”与“同”。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二、“和为贵”的故事
1、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读完来信,随即写了一封信交给来人,命令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打开来,只见到一首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一合计,明白了张英的苦心: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谦让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吴姓邻居,他们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3、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4、杨翥卖驴
相传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偏爱,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顾家人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饲料,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有时半夜还要起床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曲。楊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了,竟然生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倍加疼爱。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不得安宁,眼看孩子一天天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楊翥。楊翥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已的心爱的驴子卖了。从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5、于令仪赠盗
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
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
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
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
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
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6、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7、钉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动不动就爱发火,出口伤人。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篱笆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他每天钉下的钉子在减少,因为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对他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你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时,就拔出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篱笆上的洞,这些篱笆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的样子了。要知道,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就像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