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2018-08-11 14:20:34)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长师附小  李莎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文章贴近儿童生活,富含真情,蕴藏哲理。教学了本课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方法,在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大纲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可以看得出,这里充分的读,不止包括各种形式的朗读,还包括在读中思考与想象,因此,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仅有读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悟。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读课文中描写的与图画相应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让他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文中孩子们前后不同的情绪以及内心所想。在学生交流感悟时,我也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兴奋、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从而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的共鸣。

二、搭建师生文本对话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我尽力搭建师生文本三者之间多向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这种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我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故事中,把自己的心与主人公的心贴在一起,去感受人物的感情,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然后创设了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文本主人公相同的心灵体验。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为什么沉默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犯了错误这位老师还觉得孩子们可爱呢?”进而又问“沉默的这一分钟,孩子们在想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入角色,展开想象,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再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从而明白孩子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都在内疚、自责。学生说文中孩子们的内心所想,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内心。再如: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三个填空题:“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懂得了(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感受到(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感到(    )。”让学生总体感受,把从文本中体会到的,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从而回归课题《可贵的沉默》,深入理解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三、联系实际,体会感情

生活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感受,要让学生对课文真正理解,把课文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感受,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本节课我多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的感情。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谈到自己的生日兴奋的心情时,我提问:“你们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都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你高兴吗?”此时,学生们和课文中的孩子们一样,立即沉浸在了欢乐中,兴奋地谈起了自己生日礼物和生日祝福。从而体会到了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并把这种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再如:学完课文后,我感觉孩子们的理解还只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上,于是我组织学生想想平时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的亲人是怎么关心、爱护自己的,并和大家交流交流。点燃了学生心中感情的火花,一时间,孩子们想起了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平日里不曾留心,不曾感受的事情。有的学生想起了爸爸妈妈把好吃的都留给自己,有的学生想起了自己生病时父母的担心,还有的学生想起了自己脚扭了,年迈的奶奶把自己扶上扶下,甚至背上背下,送自己上学的情景。大家都积极地交流着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懂得了要回报爱,付出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

四、动笔实践,表达真情

获得了这么多真切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的内心一定是澎湃难平,想向爸爸妈妈表达点什么的愿望一定在他们心头激荡,那么我就适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拿起笔一吐为快,在课堂上掀起高潮。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及时放飞学生心情,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真情涌动于意外之时!我启发学生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升华,是读写结合的语文实践,又是学生由知到行的一个起点,由读自然地过渡到写点感受。伴随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孩子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更想把这种“爱”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他们提起笔来,思绪万千,流利地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然后我组织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有的学生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平时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却不知道珍惜,以后一定不让你们担心。”有的学生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们为我做了那么多,你们辛苦了,我长大以后,你们走不动了,我也背你们。”听着那些稚嫩的语言,或是祝福,或是叮咛,或是后悔,或是自责,我觉得那是一种声音,一种心灵拔节的声音。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滋润了这些干涸的心田?是那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是那反复朗读所得的感悟?还是那联系实际体会的感情?我想这些因素都有。学生们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才会有如此感人的真情表达。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

一、由于时间关系,留给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和写的时间不够充足,而学生们要表达的很多,有些学生还没有写完。我想如果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再充分些,可能效果会更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没有抓住,今后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努力。

二、本课中有许多词句值得积累,在课堂上,我已经引导学生对它们理解体会了,但作为积累这还不够。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把这一项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但结课时,我还沉浸在学生的真情表达中,布置作业时,只顺着情感发展布置了实践性作业,忘记了布置积累。

三、在理解课文时,发挥学生自主性还不够。应该先让学生读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在后面的探究过程中,他们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受益才会更深。

如果以后再教学本课,我想我会注意到以上几方面,力求做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