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2-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2018-03-02 18:39:45)
标签:
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文化 |
分类: 孟子 |
孟子 告子下
任: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宁境内。屋庐子:人名,孟子的学生。亲迎_古代婚姻风俗。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翅:通“啻”(chi)。《庄子·大宗师》:“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翅,假借为啻。”这里用为“但”、“仅仅”之意。岑楼_cén
lóu 朱熹
集注:“岑楼,楼之高锐似山者。”紾:(zhen)《淮南子·原道》:“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说文·系部》:“紾,转也。”这里用为扭、拧之意。
孟子说:“回答这个有什么困难呢?不揣摩根本的东西,而只去比较末端的话,方寸之木可以使它高于很高的楼,金属重于羽毛,难道要说是一小钩金比一大车羽毛还重吗?拿求取饮食的重要性与礼的细节,礼中轻微的东西来比较,怎么仅仅是饮食重要呢?拿娶妻的重要性与礼的细节与礼中轻微的东西来比较,怎么仅仅是娶妻重要呢?你去回答他就说:‘扭住兄长的胳膊而夺取他的饮食,就能够得到饮食;如果不扭,就不能够得到饮食,那还要扭吗?翻越过东边邻居的墙去挟持他家的姑娘,就可以得到妻子;如果不去挟持就得不到妻子;那还要挟持吗?’”
曹交:人名,春秋战国时期曹国君主的弟弟。乌获:人名,古代的大力士。弟:即悌。《诗"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商君书·去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这里用为敬爱兄长之意。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郑玄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高子:与孟子同时代但年长于孟子的一位学者。《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矶:《集韵·微韵》:“矶,感激也。”本义为大石激水,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之意。
孟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公孙丑说:“诗中多怨。”孟子说:“真是固执浅薄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假如有个人在此,越国人弯弓张箭射他,他自己可以谈笑风生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跟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的兄长弯弓张箭射他,那么他就会落下眼泪来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兄长是他的亲人。《小弁》诗中的忧怨,正是亲近热爱亲人的缘故。亲近亲人,就是仁爱。真是固执浅薄啊,高老先生还这样解诗!”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忧怨呢?”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小,《小弁》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大。父母的过错较大而不怨恨,是更加疏远父母的表现。父母的过错较小却去怨恨,那是以小过激起大怒。更加疏远,是不孝顺;激怒了,也是不孝顺。孔子说:‘舜真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依恋父母。”
宋牼(keng):人名,又称宋荣,宋荣子,宋国人,和尹文齐名,是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宽恕和均平。石丘:地名。構,交接:~兵(交战)号:《易·夬·辞》:“夬,扬于王庭,字号,有厉。”《楚辞·九章·悲回风》:“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劳。”《吕氏春秋,怀宠》:“先发声出号。”高诱注:“号.令。”这里用为召唤之意。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很大呀,但先生这样号召的办法则不可以。先生以利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从而停止交兵之事,这就使三军官兵愿意罢兵因之喜悦利。当臣子的心怀利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心怀利侍奉父母,作为弟弟心怀利以侍奉兄长,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会失掉仁义,心怀利的目的来交往,这样的交往最后不消亡,是没有的事。先生如果以仁义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就会高兴于仁义,而停止交兵之事,就会使三军官兵们乐于罢兵,因之喜悦仁义。作为臣子者心怀仁义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者心怀仁义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者心怀仁义以侍奉兄长,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心怀仁义以相交往,如此还不兴旺(如此而国家不以德政统一天下的),那是没有的事。何必一定要讲利呢?”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里说:‘享献之礼多仪节,如果仪节不够,礼物再多也只能认为是没有供奉,因为进献的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就是因为储子没有完成供奉的缘故。”屋庐子很愉快。有人问起这事,他说:“季任不能擅自去邹国,储子可以亲身去平陆嘛。”
淳于髡(kun):人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以博学著称。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卿是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公仪子:人名,鲁国博士。子柳:人名,即泄柳。王豹:人名,卫国人,著名歌唱家。绵驹:人名,齐国人,著名歌唱家。华周:人名,齐国大夫。杞梁:人名,齐国大夫。此二人在齐国和莒国的战争中死亡。税:通“脱”。《左传·成公九年》:“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墨子·三辩》:“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说收于桃林。”《史记·李斯列传》:“吾未知所税驾也。”这里用为“脱”,也有解脱之意。
孟子说:“居在较低的地位,不以贤能侍奉不成器的人,是伯夷这类人。五次服务于商汤,五次服务于夏桀,是伊尹这类人。不厌恶昏庸的君主,不推辞小官之位,是柳下惠这类人。这三个人的行为不相同,但目标是一样的。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仁。君子做到仁而已,何必要完全一致呢?”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执政,泄柳、子思也是大臣。可是鲁国日渐削弱很严重。象这样的情况贤能者对于国家也是没有什么益处吧。”
孟子说:“虞国当年不用百里奚后来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后就成了霸主。不用贤能就灭亡,就是想日渐削弱也再能得到吗?”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而河西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住在高唐,而齐国西部的人便都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因为善于哀哭她们的丈夫,从而使国家的风俗改变了。内心存在什么便会在外表显示出来。做事情却不见结果,我不曾见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说齐国没有贤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会知道的。”
孟子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不被重用,跟随国君去祭祀,祭祀的烤肉却不见送来,于是来不及脱帽便匆匆离开。不知者以为孔子是为了一块祭祀的肉,知道内情的人则认为是因为不合礼而离开的。至于孔子本人,却是要自己背一点小罪名而离开,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一般人就很难认识到的。”
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三王:指先周时期称王的三个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掊:《说文》:“掊,杷也。今盐官入水取盐为掊。”《汉书·郊祀志上》:“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宋王安石《兼并》:“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本义为五指扒土,后引伸为聚敛,搜括之意。掊克[póu
kè]亦作“ 掊剋 ”。亦作“ 掊刻
”。聚敛;搜括.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国语·周语》:“让不贡。”《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说文》:“让,相责让也。”《广雅》:“让,责也。”这里用为责备之意。搂:(lou)《说文·手部》:“搂,曳聚也。”《广韵·侯韵》:“搂,曳也。”这里用为拉拢之意。葵丘:春秋时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内。齐桓公于公元前年在葵丘邀集鲁、宋、卫、许、曹等国代表结成同盟,从而确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载书:《左传·昭公十五年》:“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萧统《文选序》:“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载书即盟书,是记载盟约的文件。歃(sha)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古人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葵丘之盟不杀牲口,不用牲畜血,而是用书写的文字表示诚意。
慎子:名滑釐lí
同“厘”.,鲁国的一名大臣,善于用兵。勃然[bó
rán]因心情烦乱、发怒等而激动地.俭,约也。――《说文》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
孟子说:“我明明白白告诉你,天子的土地要纵横千里;不够一千里,就不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纵横百里,不够一百里,就不够奉守宗庙的礼制。当年周公被封在鲁地的时候,土地应该方圆百里;当时土地不是不够,而实际封地是要略少于百里的。太公被封在齐地时,也应该是方圆百里。土地不是不够,而实际封地是要略少于百里的。如今鲁国已经有五个方圆百里了,你以为有王者兴起,是使鲁国的封地有所减损呢?还是会使其更增加?不用兵力而白白地取自那个国家而送给这个国家,仁者尚且不干,何况是用战争屠杀来求得土地呢?君子之侍奉君主,只是要努力把君主引向正道,有志于仁就行了。”
乡:《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论语·颜渊》:“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这里用作动词,读向(xiang),乡道:向往道德。乡,同“向”,向往。。居:《易·屯·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论语·宪问》:“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广雅·释言》:“居,据也。”这里用为据,占据之意。
白圭:人名,姓白名丹,周王室之臣。貉:[ mò
]古同“貊”[mò]。《书·武成》:“华夏蛮貊。”《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这是古代称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黍:《诗·魏风·硕鼠》:“无食我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曲礼》:“黍白芗合。”《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饔[yōng]1.熟食。2.早饭。[yōng]餮tiè与飻同。贪食也。贪财为饕tāo,贪食为餮,卽三苗也。
孟子说:“你说的这种税制,是偏远的北方貉国的税制。假如一个有万家人口的都城,只有一个人制作陶器,可以吗?”白圭说:“不可以,那样器皿不够用了。”
孟子说:“在偏远的北方貉国,不出产五谷,只生长黍,没有城市、宫殿、宗庙以及祭祀仪式,没有诸侯间互送礼物,宴饮之类的联系,没有各级官吏和机构,所以税制用二十取一就足够了。现在处于中原之国,如果也像貉国一样抛弃人伦,不要管理社会的官吏,怎么能可以呢?制作陶器的工人太少,都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更何况没有管理者呢?想使税率比尧舜(十分之一)之道还轻的,无非是大貉小貉。想使税率比尧舜(十分之一)之道还重的,则是大桀小桀了。”
壑_[hè]坑谷,深沟。洚[jiàng]大水泛滥,洪水。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本性而行,所以大禹使水流向了四海之中。如今先生你治理水患是却让水流向了邻近的国家。水逆向而行,就称之为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爱之心的人最厌恶的。你搞错了。”
亮:《文选·嵇康·杂诗》:“皎皎亮月。”《后汉书·苏竟传》:“且火德承尧,虽昧必亮。”李贤注:“亮,明也。”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寸心若不亮。”《说文》:“亮,明也。”这里用为明白、明亮之意。谓心中明亮。意同孔子的“君子坦荡荡。”恶:《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执:《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语·泰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广韵·缉韵》:“执,守也。”这里用为保持之意。
乐正子:人名,姓乐正,名克。鲁国人。訑:(yi)《玉篇·言部》:“訑,訑訑,自得也。”这里用为自得之意。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用这个来治理天下都绰绰有余了,何况仅仅只治理一个鲁国呢?一个人如果喜好听取善言,那么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将不远千里而来把善言告诉他。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么人们就会说:‘瞧他那洋洋自得的样子,我早就知道这种人了。’洋洋自得的声音和样子,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士人都止步于千里之外,那么谗媚奉迎的人就会前来。和谗媚奉迎的人一起相处,国家要想治理好,可能吗?”
陈子:即陈臻,孟子的学生。
孟子说:“有三种情况可以做官,有三种情况就辞官。迎接时恭敬而且有礼貌、合礼仪,表示将要实行他的主张,就可以去就职。礼貌、礼仪虽然没有减退,但所说的没有实行,那就辞去。其次,虽然不执行自己的主张,但迎接时恭敬而且有礼貌合礼仪,就可以去就职。如果他的礼貌、礼仪减退了,那就离去。最坏的情况是,早晨没饭吃,晚上没饭吃,饿得出不了门,君主知道了,说:‘我大的方面不能推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话。却让他在我的国土上挨饿,我觉得是耻辱。’君主的周济,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是免于饿死罢了。”
畎_[quǎn]田地中间的沟。傅说:人名,其原在傅岩地方作建筑工人,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为宰相。举:《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孟子·万章上》:“时举於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这里用为选拔、举荐之意。胶鬲:人名,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管夷吾:即管仲,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孙叔敖:人名,楚庄王令尹,原隐居在海边。百里奚:人名,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曾:“增”的本字。《诗"小雅"雨无正》:“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曾我暬御,憯憯日瘁。”《楚辞·离骚》:“曾欷歔余郁邑兮。”这里用为增加之意。拂:《国语·吴语》:“而无拂吾虑。”《礼记·大学》:“是谓拂人之性。”《汉书·东方朔传》:“拂于耳。”这里用为违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