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第六课《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2018-08-24 19:47:38)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有教无类》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六课,本篇课文为选读材料,意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能够把握材料即可。

经过本月的名著阅读《论语》,学生们已对孔子的生平有了详细的了解,收集和整理了不少孔子的教育理论语录,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其中包含了一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可结合自己学习经验去理解与感悟孔子教育理念的博大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如语、进、退、罔、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论语》原典阅读,收集有关孔子教育理念的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孔子的相关教育理念(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探讨后人“尊孔”之原因,及孔子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之时,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弘扬儒家“仁”之思想,学习并传承孔子那种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论语》原典阅读,收集有关孔子教育理念的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孔子的相关教育理念。

【教学难点】

在探讨后人“尊孔”之原因,及孔子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之时,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弘扬儒家“仁”之思想,学习并传承孔子那种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教法分析】

1.制作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点拨法。

【学法指导】

1.名著阅读。了解孔子的生平,尤其是创办私学的目的与实践过程,收集整理有关孔子教育理念的语录

2.预习法。在理清和掌握本课重要词汇的基础上,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

3.诵读法。诵读课文,理清各则语录的内容,把握孔子教学理念的相关内容。

4.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由3-4名成员组成,在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的基础之上,思考相关问题,课堂上进行讨论,并由一名小组发言人汇总本组讨论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布置

阅读本课十则语录。运用已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结合注释,推敲每则语录的意义。

二、基础知识积累

(一)字音熟记
语上(yù) 愠色(yùn) 弑君(shì) 罔(wang) 不悱不发(fei

一隅(yú)   殆(dài)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欺骗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说通“悦”,愉快,喜欢

2.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名词作动词,告诉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用法,使进步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动用法,使退一步

三、结合注释,试着完成本课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故事导入)

先让我们从鲁定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97年。这一年,54岁的孔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这次旅程历时十四年,他先后游历了九个国家,游说了七十多位君王和宰相,试图宣扬“仁”之学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中他却屡屡碰壁,甚至连他自己最后都赌气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要是政治主张行不通,干脆就乘坐木筏漂洋过海。在政治上孔子并不得志,但另一方面他却成为了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巨星。明世宗嘉靖九年,他被封为“至圣先师”,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尊他为“万世师表”,孔子在教育界影响颇大,尤其是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博大精深,本篇课文所选的十则语录正是其伟大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

(板书课题——有教无类)

二、温故知新

(一)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二)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弟子约三千人,身通《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为“六艺”,即他的教材)的有七十多人。在明代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在清朝被尊为“万世师表”

三、诵读与感悟

(一)诵读要求:

1.齐读本课语录体章节;

2.分角色诵读对话体章节,注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二)诵读提示:

(教师提示语录中出现的人物及性格,帮助学生揣摩和把握人物的语气)

  路:生性鲁莽,勇猛好战

  有:善于理财,谨慎小心

公西华:敏而好学,谦谦有礼

  张:见解独到,有些偏激

  贡:能言善辩,富甲一方

  夏:爱好文学,勤思好学

  子: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温良恭俭让

四、分析与思考

(一)在通读全文理解各则语录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摘录相关语句,并总结本课所涉及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可根据教育思想、教学态度、学习方法分类总结)

(该环节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由3-4名成员组成,在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的基础之上,思考相关问题,课堂上进行讨论,并由一名小组发言人汇总本组讨论情况。)

明确:第一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第二、三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第四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严谨治学;

      第五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以及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教学;

      第六、七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第八则是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敢于质疑,以及孔子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质疑;

      第九、十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教学相长,教学方法——鼓励教学,以及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提倡敢于质疑

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敢于质疑 学思结合 自觉学习

(二)孔子的这些教育理念你认同吗?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谈你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该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的教育理念进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探究与拓展

(一)孔子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谈谈后人尊孔的原因。

明确:至圣,主要强调孔子的人格魅力;先师,强调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万世,强调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大;师表,强调孔子作为老师,具有表率与楷模的作用。

(二)孔子之前,鲜有完备的教育理念,孔子之世,几乎无人将私学办得如此成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先填写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对你的启发,谈谈孔子先进教育理念从何而来?

(该环节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由3-4名成员组成,在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的基础之上,思考相关问题,课堂上进行讨论,并由一名小组发言人汇总本组讨论情况。)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让我们学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弟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我们感悟到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领略了孔子儒家核心思想“仁”之学说的风采;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我们感叹到了孔子对“义”的持守。

明确:(在学生讨论时提示,可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孔子及其弟子的关系、孔子眼中的理想社会等方面入手)

时代背景:春秋无义战,礼崩乐坏,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生活经历:“吾少也贱,故多为鄙事”;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理想社会:大同社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作为教师,对于弟子无比关怀,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为使弟子们实现个人理想,为使整个时代恢复礼乐制度,他就会想方设法用各种教学方法去教导学生,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法,让其学有所得。所以孔子的教育理念根源于他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即儒家核心思想--“仁”。

六、结束语

北宋理学大儒张载有一则自勉诗,被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原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老师觉得应当再加一句“为自我臻完善”。作为教师的我,愿自觉完善个人修养,追求人生的至高点,做一名有爱人之心的人,也希望同学们也能这样自觉追求个人的完美。

七、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初步掌握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并探究了后世“尊孔”之原因,讨论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根源,领略到先贤给予我们这些宝贵财富的风采。希望同学们将这些好的理念继续传承下去。

八、作业

(一)反复诵读课文,体味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

(二)背诵课文第五则和第七则。

【板书设计】

 

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提倡敢于质疑

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学思结合 敢于质疑 自觉学习

 

孔子  仁爱   弟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