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靖-2025年9月炳灵寺石窟景区(丹霞地貌)(五)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5年9月25日
炳灵寺石窟景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小积石山中,地处刘家峡水库西端,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区由炳灵湖、炳灵丹霞地质公园和炳灵寺石窟三部分组成,核心石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及洞沟。
炳灵寺历史渊源流长,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也可以称道教圣地,(或哲学圣地)。现经1600多年历史公元393—431年(47年)建立西秦。炳灵寺是藏语‘十万佛洲’之音(十万弥乐佛现灵的说法)。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炳灵寺在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时期。
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虽然易于开凿雕造,但却不耐风化和潮湿。峭壁高处的岩层伸出,形似屋檐,为一些佛窟遮挡了不少风雨和骄阳,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许多历经千年的窟龛造像,却是有的褪色、有得风化。由于当地这种砂岩结构,很多其他地方的保护措施在这里基本无用。泥塑的佛像则更是四肢不全首级常无。
炳灵寺石窟景区,沿大寺沟向沟内延伸,沟口与黄河相连。大寺沟两旁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奇峰壁立,危崖凌空,诸峰拱卫,怪石嶙峋,象形万千,呼应着炳灵寺石窟,兼尽西北的粗犷和江南的柔美,山水美景蔚为壮观。
走进炳灵丹霞地貌大寺沟峡谷深处,陡峭的崖壁阻挡了烈日的侵袭,那清澈的蓝绿色沟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山间的微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拂面而来,散发着丝丝凉意。
姊妹峰以一对并肩而立的山峰著称,其山体线条柔和温润,宛如两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凝视远方。两峰之间隔着浅谷,野花随风摇曳,风绕峰吹过似轻吟浅唱,仿佛在诉说姐妹间的私语。
千万年来,风,雨,阳光在丹霞山体上雕刻出了一对对巨大的人眼,栩栩如生。睁大了的双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世人,民间传说它能看透人心,辨别出忠良与邪恶,普度众生,祝福忠良,感化邪恶。
炳灵寺石窟景区的丹霞山峰山峦,既有黄土高原的壮绝,也有丹霞峰丛的瑰丽,既有青峰接云的层峦叠翠,也有林密草茂的绿野流丹,好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布于大寺沟两侧的炳灵丹霞峰石是1亿多年前白垩纪紫红色砂砾岩经长期的侵蚀切割,形成的造型各异、地貌类型齐全的丹霞地貌。
山上被风雨日月长期风化的山体,形成蜂窝状密密麻麻的空洞,仿佛是远古时期的蜂巢,如今空叹,巢在蜂无,也可能峰已进化,不在需要巨大的巢穴。
大寺沟内的山峰像是被刀削斧劈过,峰顶形态各异、鳞次栉比、明暗交错、千姿百态。
群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之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当您进入大寺沟时,会被陡峭的奇峰所震撼。
岩上黄花娇艳欲滴,倔强而坚韧,这蓬岩缝里盛开的黄花拥有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形状,散发出倔强的气息。它顽强地冲破坚硬的山石,把美和芳香赠予世界。
被千万年风化了的丹霞山体,形成了多姿多彩,奇形怪状孔洞。当风吹进,风声便奏响了雄浑壮丽的交响乐,席卷着山体,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山峰山体如柱如塔、似城似堡、像人像兽,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巨大层状岩墙犹如残垣断壁的宫殿,岩壁岩坡上间或镶嵌着雏形石林(柱),弯曲冲沟形成垂直纹理,与水平层层理垂直交叉,蔚为壮观。
炳灵寺石窟景区的林荫小道如同一幅画卷,绵延无尽,仿佛通向未知的远方。两旁的树木威武挺拔,绿色的屏障遮天蔽日,为行人带来一份清凉与宁静。
在风雨侵蚀下形成的岩厦像一首未完成的诗,断崖是破折号,岩洞是省略号,而风穿过石缝的呜咽,是最后的标点,整座山崖都沉浸在韵律中。
炳灵寺石窟景区的丹霞山体,在日月风雨的长期撕扯下,形成了一处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岩厦。岩厦,斜插在山崖间,棱角分明的轮廓如凝固的石花,任风吹雨打,它是历史的残页,被风雨撕去大半的岩壁,仍倔强地留存着模糊的题刻,像一本被烧焦的古书,字迹却依然清晰。
岩厦是山神的守望者,嶙峋的岩壁如它披着的铠甲,青苔是岁月的勋章,而风穿过石孔时的呜咽,是它低沉的叹息,守护着山间的秘密。
岩厦是大地遗落的孤魂,焦黑的岩壁是它破碎的躯体,棱角分明的轮廓是未愈的伤疤,而风穿过石孔时的呜咽,是它永恒的哀歌。
岩厦是山神的玩具,岩层如它随手堆砌的积木,棱角分明的轮廓是顽皮的痕迹,而风穿过石孔时的呜咽,是它得意的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