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2024年4月瑶里古镇(清晨)(五)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9日
瑶里古镇,古名“窑里”,始建于西汉末年,因其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而得名,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因古镇境内茶、瓷文化底蕴浓厚,故又被称为“瓷之都、茶之乡”。
瑶里古镇沿瑶河两岸而建,占地面积203.2平方千米,山林面积15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4平方千米,
现遗存古矿坑127条,古窑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处、古码头100个。
境内赣派建筑旅游资源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
古镇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有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狮冈胜览等。同时古镇还保留了许多革命历史遗址,如陈毅旧居(原名“敬义堂”)、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瑶里改编纪念碑等。
瑶里古镇,在晨雾中渐渐苏醒,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宁静祥和。古镇的宁静祥和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给人以舒缓和放松的感觉。古镇的安静如同山水画中的留白,让人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空灵的美。
古镇安静得仿佛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这种宁静中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安逸,让人沉醉其中。
瑶河河水静静地流淌,清澈如镜,泛着微波,映照着蓝天白云,流淌在山间谷地,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瑶河清澈的水边,一对早起的餐饮业经营者小夫妻,正在淘洗刚采摘的带着露水的蔬菜,为一天的忙碌早做准备。河水悠悠,轻轻拍打着河岸,发出轻柔的潺潺声,如同自然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在此劳作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早起的小姑娘,在桥下水边洗涤衣物,河水碧绿如玉,涟漪荡漾,妩媚动人。
古巷,深邃幽静,曲径通幽,青石板铺就,两侧古老斑驳的宅墙相依,就像一条神秘的时光隧道,吸引着游人不断深入,仿佛要带游人穿越到明清时代。一只小狗,迈着轻盈的步伐,踏着沾满清晨露水的青石板路,缓缓走来,仿佛是从明清时代穿越而来。
从明清时代穿越而来的小狗,驻足遥望瑶河对岸的汽车,眼光中透出了迷茫,对从未见过的世间,迷茫的不知所措。
瑶里古镇,一处古宅遗址,堆砌了一堆秦砖汉瓦,游人不知这里的一砖一石兼为史笔,书写着古镇的史书,书写着古宅苍伤的过去。
清澈的河水,终日缓缓地、潺潺地向远方流去,带走了人们打不开的心结。这静静的瑶河,这清灵的瑶河水,使人多少次悄然独立,盈耳的只是琼琼的微响,诉说一个永无终结的故事。
早起的环卫人,正在瑶河边,清洗环卫工具,为将要到来的游客,尽心尽力服务。瑶河水“哗哗哗”地响着,好像唱着赞美的歌,赞扬环卫人敬业精神。
岁月悠悠,古宅却历久弥新,它的精美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百年的风雨洗礼,让古宅更加显得沉稳大气。
瑶里古镇,老宅旧颜换新貌,开了客栈,迎接八方来客。
老屋,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岁月斑斓的红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露水湿润后更显得色彩至极。
这是一栋饱经风霜的老屋,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参差不齐的野草,台阶上长满了苔藓,墙上覆盖着墨绿色的植物,木栅栏横七竖八散落在地上。老屋墙壁的表皮早已脱落,露出了里面红色的砖瓦和风化后斑斑点点的砖墙。这里曾居住过好几代人,如今只剩这栋老屋独立挺立在这里,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向人们缓缓诉说着往日的历史。
在青石板铺就的古巷上踱步,历史的余温与当下的宁静悄然交织成诗。这条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古巷里,斑驳墙垣正低语着千年前的市井繁华。
古宅静谧而神秘,似乎藏有无数故事。高大的院墙将其与外界隔绝,绿苔藓爬满了砖石,更显出岁月的痕迹。紧锁的宽阔的大门上镶嵌着精致的木雕,寓意着富贵与吉祥。
古朴的石门,斑驳的表面映衬出时间的沉淀,门柱上的对联已褪色毁坏,更显宅院宁静与古老。可惜宅主已离去,空留宅门在微风中叹息。
这座古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几代家族的兴衰在此留下印记,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底蕴。古宅的每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透露出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百年古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历史的缩影,是时光的烙印和文化的瑰宝。
斑驳的墙面上,岁月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百年古宅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
雄伟壮观的古宅,百年不倒,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弥漫着历史的韵味。
在时光的长河中,古镇的青石古巷静静地蜿蜒延伸,仿佛一条穿越时代的河流,流淌着岁月的故事和历史的记忆。走在这条古巷里,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都仿佛是历史的一页,密密麻麻地铺就了千年的时光隧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