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2024年4月御窑厂遗址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8日
御窑厂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南侧,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为元、明、清三代皇家官窑遗址。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御窑厂遗址,现存地面遗迹包括明代石井、龙珠阁台地,地下埋藏文物以官窑瓷器为主,出土瓷器残片近1000万片,涵盖元至清代各时期,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及海外博物馆。
该遗址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下埋藏文物丰富,新中国成立后较大规模地对御窑遗址的清理发掘共有5次,清理出明官窑11座,曾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国内外古陶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御窑厂遗址南门内,尚有石井一口,印证窿庆《陶政录》,故知该井为南门内井,它是明御厂遗址留下来唯一的地面遗物。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该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皇家烧造御窑瓷约700余年,流传下来珍遗官窑瓷器现大多数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
元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公元1369年(明
洪武两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器厂,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御窑厂,到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止。在这632年间,御窑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有衙署、作坊、窑房以及附属的祠、庙、亭、阁等。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景德镇御窑厂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御窑厂窑址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包括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围墙、洪武至万历时期的葫芦形和馒头形窑炉、作坊、各时期落选瓷器埋藏坑和堆积层。出土明清时期瓷片数十吨,近1000万片。
自明初设立以来,延续明、清两代,历时600余年的御窑厂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烧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
御窑厂窑炉遗址,除了上空建有保护层外,四周是开放的空间。站在木制观景台上,眼前所见再没有明清督陶官的身影,没有“来八方”的良工巧匠,也没有四处奔波的苦役,但留下的一堆堆黄土和一堵堵窑墙在阳光的斜照下拉出的长长的影子似乎仍在讲述着那段沉寂已久的往事。
走进御窑厂窑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皇家瓷器生产现场。这里是中国古代皇家瓷器的重要生产地,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共有27位皇帝在此监制官窑瓷器,历史长达600年。这里的官窑遗址和民窑遗址总面积约13.1公顷,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瓷器残片、窑具和窑炉等文物。
这里曾烧制出大量国宝级瓷器,瓷器以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为主,品质优良,工艺精湛,被誉为“国之瑰宝”。其中,青花瓷以其清新淡雅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五彩瓷和粉彩瓷则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细腻而著称。
御窑厂窑址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佑陶灵祠大门有一联:蹈火瓷魂一殒,以上济国事,下贷百工之命;涅槃金凤永生,而垂归华表,高歌九域来仪。余勋民先生撰联。
祠内童宾神像两侧亦有一联:风也火也福一方宝地;仙乎师乎佑万世陶人。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为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烧制的瓷质匾额,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该匾额长135厘米,宽43.5厘米,厚6厘米,采用青花缠枝莲纹装饰,主体以青花书写楷书“佑陶灵祠”四字,两侧刻有“雍正九年仲冬
佑陶灵祠 督陶使
沈阳唐英题”字样。匾额引首钤釉里红“古柏堂”椭圆形印章,底部落有“唐英之印”与“俊公”篆书方章,字印均阳文凸出。
走进“佑陶灵祠”,眼前所见在一块橘红色帷幔前的灵台上,中间供奉着窑神童宾像,两边是各窑工师傅的塑像。据清唐英《火神童公传》记载窑神,即童宾,字定新,浮梁县里村童街人。
相传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奉旨来景德镇督造青龙缸,规定缸高2尺多,直径3尺,外绕青龙,下饰海水。此前历朝历代都未曾烧过如此庞然大物,如今御窑厂工匠们几经试制,均以失败而告终,“或受鞭棰,或苦饥荒”,若不在规定的时限内烧成,将遭灭顶之灾。
窑工童宾见之心如刀割,却又无计可施。当年11月某一天的午夜,童宾跃入熊熊窑火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官府抗议。说来也怪,次日停火开窑一看,青龙缸烧成了,窑工们摆脱了厄运。但童宾投窑自焚事件,激起了民变。《明史》载:“江西矿监潘相,激浮梁景德镇民窑,焚烧厂房。”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官府不得不在御窑厂内立祠奉祀,敕封童宾为“广利窑神”“风火仙师”,祠名“佑陶灵祠”,祠内供奉着窑神童宾塑像。
珠山原为老城城区中心。据《浮梁县志》载:“珠山,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树十仞,绵旦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建国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珠山几乎被夷平,唯龙珠阁旧址保留约十米高的台地。
龙珠阁,位于珠山之颠(珠山旧址之上)。始建于唐,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朝天阁;明成化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又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1987年龙珠阁重建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其周围地底下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遗存。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