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2024年4月白鹿书院(一)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7日
白鹿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包括书院门楼、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士子楼、高等林业学堂。
从方位格局上看,白鹿书院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群,建筑均坐北朝南;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白鹿书院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白鹿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
1988年1月13日,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唐开元四年(940年),
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书院察看遗址,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的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
白鹿书院,后历代屡经兴废。1978年12月以后,庐山管理局分期分批修复了白鹿书院。20世纪80年代中期,庐山政府重修礼圣殿、礼圣门、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紫阳祠(朱子祠)、先贤祠(报功祠)以及其他房屋。
白鹿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合,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白鹿书院,坐北朝南,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先贤书院包括前院和后院两个院落。二门内为花圃,花圃东、西、南三面为碑廊,北面为朱子祠、报功祠。
先贤书院头门楼为砖木石结构,前呈八字形,有花岗岩石阶七级上登,悬山顶,重檐,顶层四斜坡式,白灰黑线饰脊,檐下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叶形纹饰五个,下有“先贤书院”四字题额,为明代李时达所书。
先贤书院二门为过道门,与西碑廊连接,顶为双斜坡式,覆以灰瓦。中有黑漆木板门六片,下方裙板饰以方框,上方几何形棂格。中门上方有“洞贤天下”金字横匾。
先贤书院二门内花圃中有卵石路通向丹桂亭。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支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中立“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为岭南曹秉潜书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
丹桂亭前有丹桂花坛两个,砖砌六边形。内植丹桂和银桂。桂有黄花者曰丹桂,其花白色者曰银桂,丹桂亭前桂树之花一为黄色,一为白色,即丹桂和银桂。
加载中,请稍候......